2章 嘉奖与实物
墙上挂着沈姝设计的山地作战车图纸,红铅笔标注的“动力不足承重超限”等字样格外刺眼。
几位穿着军装的工程师眉头紧锁,手里的搪瓷缸子被摩挲得发亮。
“沈同志,你的设计思路确实超前,但问题出在材料上。”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工程师敲了敲桌子,“变速箱齿轮要承受三倍于普通卡车的扭矩,现有的锰钢根本扛不住;还有那个悬挂系统,弹簧钢的韧性达不到你的设计标准啊。”
旁边的年轻技术员附和:“就算能造出零件,加工精度也跟不上。
咱们车间的车床,最多做到0.1毫米误差,你这图纸上标的可是0.02毫米……”质疑声此起彼伏,沈姝指尖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心里却很清楚——这不是技术思路的问题,而是受限于当前的工业基础。
知脑系统里关于高强度合金的资料她看过,但冶炼那些材料需要的设备和工艺,现在还不具备。
“材料问题确实是瓶颈。”
沈姝突然开口,声音清亮,压过了议论声,“但我们可以换个思路。”
她走到黑板前,擦掉作战车图纸,重新画了个简化版的车型:“把装甲去掉,保留强化底盘和大马力发动机,改成民用越野车。
这样既能验证动力系统,又能解决实际需求。”
说着,她调出知脑里兑换的“民用汽车安全标准”,结合山地车的底盘设计,很快画出新图纸:“发动机用改良后的首列西缸,功率比现在的卡车提升40%,油耗却能降15%;车身用普通钢板冲压,成本能压下来……”她的笔在黑板上飞舞,从燃油经济性讲到维修便利性,甚至连座椅角度如何适合长途驾驶都考虑到了。
原本针对军用的精密设计,被她拆解重组,变成了一款既结实又实用的民用车型。
“这发动机……真能做到?”
刚才质疑的老工程师凑近了些,指着图纸上的燃烧室结构,“这种涡流设计,能让燃油烧得更透?”
“理论上可以。”
沈姝拿起粉笔,在旁边画了个剖面图,“您看,进气道改成螺旋状,油气混合时会形成涡流,燃烧效率至少能提高8%。
我这里有组数据,是用不同转速测试的燃烧速率……”她报出的一串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数据,让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
这些数据不是凭空编造的,而是她用科研点兑换的“内燃机燃烧模拟实验报告”,再结合现有设备参数换算出来的。
老工程师掐着手指算了半天,猛地一拍大腿:“对!
这么一来,动力上去了,还不费油!
沈同志,你这脑子是怎么长的?”
李伟也来了精神:“民用越野车?
能拉货能跑烂路,边区的牧民和矿场肯定需要!”
沈姝点头:“先把民用车型做出来,一来能积累生产经验,二来可以通过实际使用收集数据,等材料和工艺跟上了,再回头攻关军用版本,水到渠成。”
检测到技术转化方案,科研点+800,解锁“汽车生产线优化指南”。
知脑的提示音适时响起。
会议结束时,太阳己经西斜。
李伟握着沈姝的手,语气里满是兴奋:“就按你说的办!
我马上打报告,协调汽车厂配合研发!”
沈姝看着黑板上那辆线条流畅的越野车,心里明白,这一步退得值。
从军用转民用,看似绕了远路,实则是在为未来铺路。
等这款车跑遍全国的山川戈壁,等那些发动机数据和底盘调校经验积累起来,再去攻克山地作战车的材料难题时,她手里的筹码,只会更多。
窗外的风掀起窗帘,带着几分燥热。
沈姝揉了揉发酸的肩膀,嘴角却扬了起来——属于她的“汽车时代”,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