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雨中共行

砚边宇 苏栩述 2025-08-12 14:22:58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第二章 雨中共行日子像巷口的梧桐叶,一片片落下来,堆叠成秋的模样。

窦承宇成了“砚舟书屋”的常客,有时买本书,有时只是站在旁边看王砚舟帮爷爷整理旧书。

王爷爷记性不太好,常指着某本书问“小砚,这是哪年收的?”

王砚舟总能准确说出“民国二十三年的铅印本,上次在旧货市场淘的”,语气里带着不易察觉的骄傲。

王砚舟话不多,但说起书里的事,眼睛会发亮。

他能讲清楚《论语》里某个注疏的来龙去脉,说“郑玄的注太绕,不如何晏的首白”;也能聊起纳兰性德词里藏着的心事,“他写‘人生若只如初见’,其实是把后半生的遗憾都揉进去了”。

窦承宇听着,觉得那个总被父亲否定的爱好,在他这里闪闪发光,像被擦拭干净的星子。

而窦承宇擅长的是理科,公式和定理在他眼里像清晰的脉络。

有次王砚舟对着物理题皱眉,题目是“小球在斜面上的受力分析”,他画了三遍图都没弄明白。

窦承宇拿起笔,三两下就画出受力分解图“你看,把重力拆成垂首斜面和沿斜面向下的两个力,就像把一团乱麻理成两根线”。

王砚舟听得很认真,末了说:“原来这些数字和线条,也有自己的逻辑。

跟我拆古籍的纸页差不多,都是找规律。”

“就像你看的古籍,”窦承宇笑“不同的密码而己。”

王砚舟愣了愣,也笑了,眼角弯起一个浅浅的弧度。

那是窦承宇第一次见他笑,像冰封的河面裂开一道缝,露出底下流动的水。

他们的交集渐渐走出书屋。

有时一起在放学路上并肩走,窦承宇讲班里的趣事——“数学课代表把‘概率’念成‘概绿’,全班笑了一节课”,王砚舟安静地听,偶尔插一句“他可能是想到春天了”,总能说到点子上。

窦承宇发现,王砚舟看似内向,其实心里透亮,只是不喜欢喧嚣,像老巷深处的井,沉默却澄澈。

一场秋雨来得猝不及防。

放学时雨势正大,豆大的雨点砸在地上,溅起半尺高的水花。

窦承宇撑着伞走到巷口,看见王砚舟站在书屋屋檐下,望着雨幕发愁。

他背着洗得发白的书包,怀里紧紧抱着一本用塑料袋裹好的书,大概是怕淋湿。

“一起走?”

窦承宇把伞往他那边倾斜了大半,伞沿立刻淌下一串水珠。

王砚舟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会不会太挤?”

“挤挤暖和。”

窦承宇说着,往旁边挪了挪。

伞下的空间很小,两人的肩膀偶尔会碰到一起,王砚舟的校服上带着淡淡的皂角香,混着雨气钻进窦承宇的鼻子里。

雨声噼里啪啦地打在伞面上,隔绝了外界的嘈杂,世界好像只剩下这一方小小的天地。

“你爸爸……还在反对你吗?”

窦承宇轻声问,目光落在脚边的水洼里,雨点落进去,一圈圈荡开。

王砚舟低头看着怀里的书,声音闷闷的:“他觉得我在浪费时间。

其实他以前不是这样的,我小时候,他总陪我在这里看书,教我认‘之乎者也’,说‘我儿子以后要当大学问家’。”

他顿了顿,声音轻得像叹息“可能是后来生意失败了,他就觉得只有赚钱才是正经事。”

窦承宇没说话。

他想起自己的父亲,永远在说“你要更努力,才能承起家里的期望”,“承宇”这两个字,像个沉甸甸的担子。

上次月考他退步了两名,父亲把他的竞赛奖状翻出来,“你看你以前多厉害,现在怎么越来越不用心?”

他当时没敢说,其实是因为转学后总失眠,上课跟不上进度。

原来不管性格多不同,他们都背着各自的重量,像蜗牛背着壳。

走到分岔口,雨小了些,变成细密的雨丝。

王砚舟停下脚步:“到这里就好,谢谢你。

再往前,你的伞就遮不住自己了。”

他的肩膀己经湿了一片,头发也沾了水珠。

“没事。”

窦承宇看着他“其实,你喜欢的东西,一点都不浪费时间。

就像我爷爷总说,人活一辈子,总得有点不图什么的坚持。”

王砚舟抬头,雨丝落在他的睫毛上,像蒙了层水汽。

他忽然从书包里拿出一个小本子,翻开,里面是他抄的诗,字迹清隽,旁边还画着小小的批注,比如在“疏影横斜水清浅”旁边画了一枝梅花。

最后一页,是今天刚写的一行字:“雨中有伞,伞下有光。”

他没解释,只是把本子合上,说了句“再见”,便转身跑进了雨里。

他的背影在雨丝中显得有些单薄,却走得很稳。

窦承宇站在原地,握着那把还带着两人温度的伞,忽然觉得,“承宇”这两个字的重量里,似乎多了点什么。

或许是陪伴,或许是理解,像王砚舟笔下的光,悄悄照亮了前路。

他低头看了看手里的《苏轼词选》,忽然想在空白处写点什么,最终只画了一个小小的伞。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