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有田推着满载而归的独轮车,车轮在平整的石板路上发出轻快的声响。
远远望去,自家小院里透出的灯火温暖明亮,炊烟袅袅升起,与晚霞相映成趣。
推开新漆的榆木门,一股饭菜的香气扑面而来。
灶台上的铁锅里正炖着鲜笋腊肉,香气西溢。
王翠兰系着崭新的围裙,正在案板前揉面,听到门响,抬头笑道:"回来啦?
今儿收成如何?
""好着呢!
"张有田将小车停在檐下,从怀里掏出一个鼓鼓的荷包,"曹府小姐买了咱家的春笋,还多赏了几文钱。
"他指了指车上剩下的几把青菜,"这些明日一早送到慈济院去,给那里的老人孩子添个菜。
"王翠兰擦了擦手,给丈夫倒了碗热茶:"先歇会儿,饭马上就好。
今儿李婶送来了新磨的面粉,我蒸了馒头,还包了荠菜饺子。
"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
原来是村里的保长带着几个年轻人来访,每人手里都提着东西。
"张叔!
"保长笑呵呵地进门,"这是官仓新发的良种,您家菜种得好,里正特意嘱咐多分些给您。
"又指着身后年轻人提的篮子,"这是太医院配的防疫汤药,每家都有份。
"张有田连忙让座,王翠兰端出刚出锅的馒头待客。
保长咬了口馒头,赞道:"好手艺!
对了,明日官府要在咱村设义诊,太医亲自坐堂,您二老记得去看看。
"送走保长,夫妻俩坐在灯下用饭。
桌上摆着西菜一汤,还有一壶温热的米酒。
张有田抿了口酒,感叹道:"今年风调雨顺,赋税又减了三成,咱家的菜园子比往年多收了一半。
"王翠兰给丈夫夹了块腊肉:"可不是,后院的鸡鸭也肥了。
赶明儿宰两只,给慈济院的孩子们送去。
"正说着,门外传来李婶的声音:"张大哥,翠兰姐,在家吗?
"王翠兰忙去开门,只见李婶提着个竹篮,里面装着新摘的野菜:"今儿个去城外挖的荠菜,鲜嫩着呢,给你们送些来。
"她脸上带着笑,"我家那口子的腿伤好多了,多亏了太医给的膏药。
"张有田请李婶进屋喝茶,三人聊着村里的新鲜事。
说起前日知府大人来视察,看到村口的石桥有些旧了,当即拨了款要重修。
夜深了,送走李婶,张有田站在院子里望着满天星斗。
远处汴河上画舫的灯火倒映在水中,宛如流动的星河。
王翠兰收拾完碗筷,走到丈夫身边,递上一件厚实的棉袄:"夜里凉,别冻着。
"张有田披上棉袄,握住妻子的手:"今年收成好,等开了春,咱把东厢房翻新一下,给你辟间绣房。
"王翠兰笑着点头,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
院角的桃树在夜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太平盛世里最平凡的幸福。
屋内,油灯明亮温暖,将简朴的家具镀上一层柔和的光晕。
墙上挂着去年庙会买的年画,画上的童子抱着鲤鱼,笑容可掬。
灶膛里的余烬微微发红,保持着屋内的温暖。
桌上摆着明日要送去慈济院的青菜,青翠欲滴,透着勃勃生机。
远处传来更夫悠长的梆子声,在宁静的春夜里回荡。
这声音不再凄凉,而是带着一种安稳的韵律,如同这个时代最动人的乐章,诉说着普通百姓的安康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