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穿成饿死鬼?姜大佬的反击开始了姜知夏是被饿醒的。胃里空荡荡的,
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着,拧得她发疼。她费力地睁开眼,
映入眼帘的不是自己那间能俯瞰城市夜景的顶层豪宅,而是熏得发黑的房梁,
梁上还挂着一串干瘪的红辣椒,风一吹,晃得人眼晕。身下是硬邦邦的土炕,
铺着一层薄薄的稻草,盖在身上的被子又旧又沉,补丁摞着补丁,还带着一股说不清的霉味。
“这是哪儿?”姜知夏撑着胳膊坐起来,脑子里一阵刺痛,
无数陌生的记忆涌了进来——这里是1978年的红旗村,她现在的身份,
是村里有名的“苦丫头”姜小草。原主父母在去年的山洪里没了,只能跟着叔婶过活。
可叔婶为人刻薄,把原主当免费劳力,每天让她割猪草、喂鸡、挑水,
却只给她喝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粥。昨天晚上,原主因为没割够猪草,
被婶子赵春花扇了两耳光,又饿又冻,缩在柴房里没了气,再睁眼,
就换成了她这个刚签完百亿并购案、却因过度劳累晕过去的“知夏集团”创始人姜知夏。
“死丫头!太阳都晒屁股了还不起!想偷懒是不是?”门外传来赵春花尖利的骂声,紧接着,
房门“哐当”一声被踹开。一个穿着打补丁的蓝布褂子、腰上系着围裙的中年女人闯进来,
手里还拿着一根赶鸡的竹竿,劈头盖脸就朝姜知夏打过来。按照原主的本能,
此刻应该吓得缩成一团求饶。但姜知夏是谁?
是在商场上跟一群老狐狸斗智斗勇、从一无所有拼到千亿身家的狠角色,哪会吃这种亏?
她侧身一躲,稳稳避开竹竿,眼神冷得像冰:“婶,我醒了,这就去干活。但你要是再动手,
我就去村支书那儿说说,你是怎么虐待烈士遗孤的。
”赵春花愣了——这死丫头以前跟个闷葫芦似的,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今天怎么敢跟她顶嘴?
还提“烈士遗孤”?原主父母是为了救村里的孩子才被山洪冲走的,村支书一直很照顾原主,
要是真闹到村支书那儿,她肯定讨不了好。“你……你翅膀硬了是不是?
”赵春花气得脸通红,却不敢再动手,只能放狠话,“赶紧去割猪草!
要是中午之前割不够两筐,你今天就别想吃饭!”说完,她狠狠瞪了姜知夏一眼,摔门而去。
姜知夏揉了揉饿得发瘪的肚子,没工夫跟赵春花计较——当务之急,是先填饱肚子,
再想办法改变现状。她打量了一下这间小破屋,除了一张土炕、一个缺了腿的木桌,
就只有墙角堆着的几根柴火,穷得叮当响。“饿是吧?穷是吧?”姜知夏勾起嘴角,
眼里闪过一丝自信。在现代,她连濒临破产的小作坊都能盘活,还治不了这饿肚子的问题?
她穿上原主那件又小又旧的衣服,揣着口袋里仅有的两个铜板原主省了半年攒下的,
拿起墙角的镰刀和竹筐,走出了家门。红旗村四面环山,后山的植被茂密,
随处可见野菜、野果。姜知夏没先去割猪草,
而是凭着记忆里的“野菜图谱”她为了搞生态农业,专门学过植物学,
在山脚下找了起来。没过多久,她就挖了半筐荠菜和马齿苋——这两种野菜既能凉拌,
又能煮粥,清热又管饱。她还在一棵老槐树下发现了几棵野生的山药,虽然不大,
但埋在土里,挖出来能当主食。正挖着,姜知夏忽然听到一阵“咕咕”的叫声。她抬头一看,
只见不远处的草丛里,几只瘦得皮包骨的母鸡正啄着地上的草籽,羽毛乱糟糟的,
一看就是长期没吃饱。这是叔婶家的鸡。原主每天都要喂它们,可赵春花舍不得给玉米,
只让喂糠,这些鸡长得又瘦又小,一个月也下不了两个蛋。姜知夏盯着那些鸡,
眼睛突然亮了——养鸡!这可是个好商机!在现代,她旗下有专门的生态养殖基地,
知道怎么用低成本把鸡养好,还能提高产蛋率。要是能说服叔婶把鸡交给她养,
既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还能赚点钱,为以后“搞大事”铺路。想到这儿,
姜知夏干劲十足。她加快速度挖完山药,又割了满满两筐猪草免得赵春花找茬,
然后拎着野菜和山药,背着竹筐往家走。回到家时,赵春花正坐在院子里纳鞋底,
看到她回来,头也不抬地问:“猪草割够了?”“够了,两筐都满了。
”姜知夏把猪草放在墙角,然后拎着野菜和山药走过去,“婶,我在山上挖了点野菜和山药,
中午可以煮点粥,再拌个野菜,省点粮食。”赵春花瞥了眼她手里的东西,
鼻子里哼了一声:“算你有点用,别杵着了,赶紧去做饭!粥煮稀点,
家里的玉米面可不多了。”姜知夏没反驳,转身进了厨房。厨房比她想象的还简陋,
只有一个土灶台,一口豁了口的铁锅,米缸里只剩下小半碗玉米面,连点油星子都没有。
她叹了口气,先把野菜洗干净切碎,山药去皮切块,然后在铁锅里加了半锅水,
把玉米面调成糊状倒进去,再放进山药块,慢慢煮着。等粥快熟时,她把野菜撒进去,
稍微煮了一会儿,一碗热气腾腾的野菜山药粥就做好了。粥虽然简单,却透着一股清香。
姜知夏盛了一碗,刚想喝,就看到赵春花走了进来,一把夺过她手里的碗:“我先尝尝,
别煮糊了浪费粮食。”她喝了一口,眼睛亮了亮——这粥比平时只煮玉米面好喝多了,
山药软糯,野菜清爽,一点都不寡淡。但她嘴上没说,只是把碗递给姜知夏:“还行,
你自己盛一碗喝吧,剩下的我跟你叔留着。”姜知夏没在意,自己盛了一碗,小口喝着。
温热的粥滑进胃里,缓解了饥饿感,也让她稍微有了点力气。吃完饭,
姜知夏看着院子里的鸡,心里的想法更坚定了。她走到正在抽烟的叔叔姜建国身边,
鼓起勇气说:“叔,我想跟你商量个事。”姜建国抬起头,疑惑地看着她:“啥事?
”“咱家的鸡,能不能交给我来养?”姜知夏认真地说,“我有办法让它们多下蛋,
到时候卖了蛋,我只要三成的钱,剩下的都给家里。要是养不好,我以后每天多割两筐猪草,
不要任何报酬。”姜建国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她会提这个要求。他看了眼院子里的鸡,
又看了看眼前这个突然变得不一样的侄女,沉默了一会儿,说:“这事我得跟你婶商量商量,
你先去干活吧。”姜知夏点了点头,转身去收拾厨房。她知道,这只是第一步,
只要能说服叔婶,她就能迈出改变命运的关键一步。而她的目标,
可不止养好这几只鸡那么简单——她要让整个红旗村,都跟着富起来。
退休大佬穿成留守儿童后,带全村暴富了第二章 养鸡计划落地,
首战告捷赚第一桶金姜知夏收拾完厨房,就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
一边摘野菜一边等叔婶的答复。赵春花在屋里纳鞋底,姜建国蹲在门槛上抽烟,
两人时不时交换个眼神,显然在琢磨她的提议。直到夕阳西下,姜建国才掐灭烟蒂,
开口道:“小草,你说的养鸡法子,要是真能多下蛋,就按你说的来。但丑话说在前头,
要是鸡出了岔子,你可别找借口。”赵春花也跟着附和:“就是!家里就这几只鸡,
要是被你养死了,以后你就别想再吃一口饱饭!”姜知夏心里松了口气,
脸上却没露太多情绪,只是点头:“叔婶放心,我肯定把鸡养好。
不过我需要点东西——后院那片荒菜地得给我用,再给我半袋玉米面、一把麦麸,
还有家里的旧竹筐,我要搭个新鸡棚。”“荒菜地给你用行,
玉米面和麦麸可不能给你那么多!”赵春花立刻皱起眉,“家里的粮食本来就不够吃,
给你用了,我们吃啥?”“婶,这半袋玉米面是暂时的。”姜知夏解释,
“刚开始得给鸡补补营养,等它们适应了,我就用野菜、蚯蚓拌着喂,用不了多少粮食。
而且等鸡开始下蛋,卖了钱,我先给家里买两袋新玉米面,怎么样?
”这话戳中了赵春花的心——要是真能买新粮食,这点投入算啥?她犹豫了会儿,
最终咬咬牙:“行!就给你半袋玉米面!但你要是敢骗我们,看我怎么收拾你!”当天晚上,
姜知夏就开始忙活。她先把后院的荒菜地清理出来,拔掉杂草、翻松土壤,
然后用旧竹筐和树枝搭了个新鸡棚——棚顶铺了几层茅草挡雨,四周用树枝围起来防黄鼠狼,
地面铺了干燥的稻草,比原来那个漏风漏雨的鸡圈强了不止一倍。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
姜知夏就背着竹筐去了后山。她没去割猪草,
而是专找蒲公英、苦苣这类野菜——这些野菜清热消炎,给鸡当饲料能减少病害。
她还在潮湿的草丛里挖了不少蚯蚓,装在竹筐里带回家,给鸡补充蛋白质。回到家,
她把野菜切碎,拌上少量玉米面和麦麸,再撒上几条切碎的蚯蚓,端到新鸡棚前。
那几只瘦鸡起初还警惕地躲着,闻到饲料的香味,慢慢凑了过来,试探着啄了几口,
然后就放开了吃,连头都不抬。赵春花站在门口看着,心里暗暗惊讶——以前给鸡喂糠,
它们都不爱吃,今天怎么吃得这么香?接下来的几天,
姜知夏每天雷打不动地早起:早上喂鸡、清理鸡棚,中午去后山挖野菜、捉蚯蚓,
下午就在菜地里忙活,还在鸡棚旁边种了几行青菜,打算以后用青菜叶喂鸡。
姜建国看她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偶尔会主动帮她翻地;赵春花嘴上不说,却会在她回来时,
悄悄留一碗热粥在灶台上。第七天早上,姜知夏刚走进鸡棚,
就看到稻草堆里躺着三个白白的鸡蛋。她心里一喜,赶紧捡起来,跑去屋里找叔婶:“叔!
婶!鸡下蛋了!一下下了三个!”赵春花正在做饭,听到这话手里的锅铲都掉了:“你说啥?
下蛋了?还下了三个?”她跑出来,看着姜知夏手里的鸡蛋,
眼睛都直了——以前这鸡一个月顶多下两个蛋,现在七天就下了三个,这也太神了!
姜建国也凑过来看,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好!好!小草,你真有本事!
”接下来的日子,鸡下蛋的频率越来越高,从一开始的一天一个,慢慢变成一天两个、三个。
不到一个月,姜知夏就攒了满满一竹筐鸡蛋,足足有五十多个。“叔婶,
这些鸡蛋可以拿去镇上卖了。”姜知夏把鸡蛋装在铺了稻草的竹筐里,“镇上供销社收鸡蛋,
一毛钱三个,这些鸡蛋能卖将近两块钱呢!”“两块钱?
”赵春花眼睛都亮了——这可是相当于姜建国半个月的工分!她赶紧接过竹筐,
“我跟你叔一起去卖!顺便给你扯块布,做件新衣服!”姜知夏愣了一下,
心里泛起一丝暖意——这还是叔婶第一次主动说要给她买东西。当天下午,
姜建国和赵春花从镇上回来,手里拿着两块钱,还有一块花布。
赵春花把花布递给姜知夏:“给,这是给你买的,让你婶娘给你做件新衣服,
别总穿那破破烂烂的。”姜知夏接过花布,轻声说了句:“谢谢婶。
”赵春花有些不自在地别过脸:“谢啥谢,这是你应得的。对了,
供销社的人问咱们能不能多供点鸡蛋,他们说咱们的鸡蛋个头大、新鲜,好多人抢着要。
”姜知夏心里一动——这可是个扩大规模的好机会!她立刻说:“叔婶,咱们可以多养点鸡!
村里好多人家都有鸡,只是养得不好,咱们可以跟他们合作,教他们怎么养鸡,
然后把鸡蛋收上来,一起卖给供销社,这样大家都能赚钱!”姜建国和赵春花对视一眼,
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认可。姜建国点点头:“这主意好!但村里的人能信咱们吗?”“能信!
”姜知夏自信地说,“咱们先从隔壁王大娘、李大爷家开始,他们跟咱们关系好,
咱们先帮他们把鸡养好,让他们看到好处,其他人自然就会跟着来!”第二天,
姜知夏就带着自己配的饲料,去了隔壁王大娘家。王大娘家里有五只鸡,
跟姜知夏家之前的鸡一样,瘦得不成样子。姜知夏把饲料递给王大娘:“大娘,
你试试用这个喂鸡,保证它们能多下蛋。要是下了蛋,我按一毛钱三个收,
比供销社还多一分钱!”王大娘半信半疑地接过饲料,试了几天,发现鸡真的开始下蛋了,
而且下的蛋又大又圆。她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把鸡蛋都交给姜知夏,
还主动帮她宣传:“小草家的饲料就是好!我家的鸡现在一天下两个蛋,比以前多了一倍!
”很快,村里的人都知道了姜知夏的养鸡法子,纷纷来找她合作。
姜知夏干脆搞了个“统一饲料、统一回收、统一销售”的模式:她负责配饲料,
村里的人负责养鸡,鸡蛋由她统一收上来,卖给供销社,赚的钱按比例分成。不到两个月,
红旗村的鸡蛋就成了供销社的“招牌产品”,不仅在镇上畅销,还被卖到了县里。
村里的人都赚了钱,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大家都亲切地叫姜知夏“小老板”。这天晚上,
姜知夏坐在院子里,看着天上的星星,心里盘算着下一步计划——光靠养鸡还不够,
她还要利用后山的资源,搞点别的产业,让全村人都富起来。就在这时,
门外传来一阵敲门声。姜知夏起身开门,
看到一个穿着蓝色中山装、戴着眼镜的年轻男人站在门口,手里还拿着一个笔记本。“你好,
我叫沈砚,是县里派来的知青,来村里插队的。”男人笑着说,“听说你很会养鸡,
我想跟你学习学习,顺便帮村里解决点技术问题。”姜知夏眼前一亮——知青!
还是懂技术的知青!这可是她求之不得的帮手!她赶紧把沈砚请进院子:“欢迎欢迎!
我叫姜小草,你有啥技术问题,尽管跟我说!”沈砚看着院子里整齐的鸡棚,
还有姜知夏眼里的自信,心里暗暗惊讶——这个看起来不过十三四岁的小姑娘,
身上竟有一股超出年龄的沉稳和智慧。他笑着说:“那咱们就合作愉快,
一起让红旗村富起来!”姜知夏点点头,心里充满了期待——有了沈砚的技术支持,
她的“全村暴富计划”,终于可以迈出第二步了!退休大佬穿成留守儿童后,
带全村暴富了第三章 拓展产业遇难题,知青助力破局姜知夏和沈砚的合作,
从一场“鸡棚会诊”正式开始。这天清晨,沈砚背着装有笔记本和放大镜的帆布包,
跟着姜知夏走进后院的鸡棚。他蹲下身,仔细观察鸡的羽毛、粪便,
还伸手轻轻摸了摸鸡的嗉囊,时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
姜知夏在一旁补充:“前几天有只鸡不爱吃食,我给它喂了拌了蒲公英的饲料,
第二天就好了。但我总担心,要是鸡多了,再遇到病害不好控制。”沈砚停下笔,
推了推眼镜:“你用蒲公英当饲料很科学,它含有的蒲公英醇能消炎抗菌。
不过规模化养殖后,单靠野菜不够,
得搞个‘简易防疫方案’——比如定期用石灰粉给鸡棚消毒,
给鸡喂点碾碎的大蒜瓣预防肠道病,这些材料在村里就能找到,成本低还管用。
”他说着翻开笔记本,画出一个简易的“鸡棚消毒周期表”,
标注着每周一次地面消毒、每半个月一次器具消毒,还详细写了石灰粉和水的配比。
姜知夏看着表格,眼睛一亮:“这个办法好!我之前只想着饲料,没考虑到防疫细节,
有你在,规模化养鸡就有谱了!”解决了养鸡的后顾之忧,
姜知夏开始推进她的“第二产业计划”——利用后山资源搞种植。
红旗村后山有大片闲置的坡地,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最适合种耐旱的作物。
她跟村支书商量后,村支书拍板:“只要能让大家赚钱,后山的地随便用!但得先试种,
要是成了,再组织全村人一起种。”姜知夏选了两种作物:一是耐旱的红薯,既能当主食,
又能加工成红薯干、红薯粉,耐储存还好卖;二是中药材板蓝根,县里的药材站常年收购,
价格稳定,而且板蓝根适应性强,后山的坡地刚好适合生长。她带着沈砚去后山考察,
两人沿着坡地走了大半圈,沈砚用随身携带的小铲子挖了些土壤,
放在手心捻了捻:“土壤偏沙质,保水性差,种红薯没问题,
但种板蓝根得改良一下——可以掺点村里的腐叶土,再挖几条浅沟蓄水,这样能提高成活率。
”姜知夏点点头,立刻组织村里愿意尝试的农户,分成两组:一组种红薯,一组种板蓝根。
她自己带头,在后山开垦了两亩坡地,每天天不亮就扛着锄头去翻地,
中午顶着烈日挑水浇地,晚上还得去农户家里指导种植技巧。沈砚也没闲着,
不仅帮着设计灌溉沟,还去县里的农技站借了《中药材种植技术手册》,熬夜抄写成小册子,
分给种板蓝根的农户。可没过多久,难题就来了。种红薯的农户发现,红薯苗刚长到半尺高,
就被山上的野兔和山鼠啃得乱七八糟;种板蓝根的地块,虽然没遭虫害,
却因为连续几天没下雨,土壤干裂,不少幼苗蔫了。这天傍晚,种红薯的王大娘蹲在地里,
看着被啃得只剩茎秆的红薯苗,急得抹眼泪:“这可咋整啊?辛辛苦苦种的苗,
全被兔子毁了,这要是赔了,家里的口粮都不够了!”其他农户也围在一旁,脸色都不好看,
有人小声嘀咕:“早知道这么难,还不如只养鸡呢。”姜知夏看着地里的惨状,
心里也不好受,但她知道现在不能慌。她先安抚大家:“大家别着急,兔子和干旱的问题,
咱们肯定能解决,大不了咱们再补种苗,损失我来想办法弥补。”等农户们散去,
沈砚走到姜知夏身边,递给她一瓶水:“别硬撑,咱们一起想办法。野兔的话,
可以在地块周围扎上荆棘围栏,山上荆棘多,不用花钱;干旱的问题,后山有条小溪,
咱们可以挖条简易水渠,把水引到地里来。”姜知夏接过水,喝了一口,
心里安定了不少:“荆棘围栏可行,但挖水渠需要人手,而且得规划好路线,
别冲了地里的庄稼。还有补种苗的事,我得去县里的种子站买,
可现在手里的钱不够——之前卖鸡蛋的钱,大部分都分给农户了,剩下的买了玉米种子。
”沈砚想了想,从帆布包里掏出一个布包,递给姜知夏:“这里有二十块钱,
是我这个月的知青补贴,你先拿去买种苗。水渠的事,我去跟其他知青说,
他们肯定愿意帮忙,人多力量大,几天就能挖好。”姜知夏看着布包,
心里一阵暖流——沈砚在知青点的生活也不富裕,每月补贴只够买些日用品,
却愿意把钱全拿出来帮她。她推辞道:“这钱我不能要,你自己也需要用。
我再想想别的办法,实在不行,就去镇上的供销社赊账,等以后卖了红薯和板蓝根再还。
”“你别跟我客气!”沈砚把布包塞进她手里,“咱们现在是在帮全村人做事,
我出点钱算什么?再说,等产业做起来了,这点钱很快就能赚回来。”拗不过沈砚,
姜知夏只好收下钱。第二天一早,她就背着竹筐去了县城,坐了两个小时的拖拉机,
才到县种子站。种子站的工作人员听说她是红旗村来种红薯和板蓝根的,
特意给她推荐了高产的“豫薯13号”和抗病的“板蓝根新品种”,还按批发价算钱,
二十块钱买了足足十斤种苗,比她预期的多了两倍。回到村里时,沈砚已经带着五六个知青,
在山脚下挖水渠了。知青们大多是城里来的学生,没干过重活,手上磨起了水泡,
却没人喊累。姜知夏赶紧放下种苗,拿起锄头加入队伍。村民们看到知青和姜知夏这么卖力,
也主动过来帮忙,原本冷清的山脚下,一下子热闹起来。水渠挖了三天,
终于把小溪的水引到了地里。姜知夏和农户们一起,把新买回来的红薯苗补种下去,
沈砚则带着人给板蓝根地块浇水、松土,还在地块周围扎上了荆棘围栏。
王大娘看着重新种好的红薯苗,拉着姜知夏的手说:“小草啊,真是多亏了你和沈知青,
要是没有你们,咱们这地就彻底荒了!”姜知夏笑着说:“大娘,这是咱们一起的功劳,
等秋天丰收了,大家就能卖个好价钱了!”可事情并没有一帆风顺。半个月后,
姜知夏去查看板蓝根地块时,发现有几株板蓝根的叶子上出现了褐色的斑点,叶子慢慢枯萎。
她赶紧把沈砚叫来,沈砚仔细观察后,脸色凝重:“这是板蓝根常见的‘根腐病’,
要是扩散开来,整片地都会遭殃。”姜知夏心里一紧:“那怎么办?县里的农技站有办法吗?
”“我记得农技站的手册里写过,根腐病可以用‘波尔多液’防治,”沈砚皱着眉,
“但波尔多液需要硫酸铜和生石灰,村里没有,得去县城买。而且这药得按比例配,
配不好不仅没用,还会伤苗。”姜知夏立刻决定:“我明天一早就去县城买!
你把配比写下来,我记熟了,保证不会出错。”第二天,姜知夏天不亮就出发,
坐最早的拖拉机去县城。种子站的工作人员听说她要防治根腐病,
不仅给她找来了硫酸铜和生石灰,还特意教她怎么配比、怎么喷洒,
反复叮嘱:“一定要按比例来,喷药的时候要均匀,别漏了叶子背面。
”姜知夏把注意事项记在心里,背着药料赶回家。到家时已经是下午,她顾不上吃饭,
立刻和沈砚一起配药。沈砚负责称重、搅拌,姜知夏拿着喷雾器,
小心翼翼地给每一株板蓝根喷药。两人从下午一直忙到天黑,才把所有发病的地块喷完药。
接下来的几天,姜知夏每天都去查看板蓝根的情况。直到第三天,
她发现枯萎的叶子不再增加,新的嫩叶慢慢长了出来,悬着的心才彻底放下。
沈砚也松了口气:“总算控制住了!以后咱们每周都来检查一次,提前预防,
就不怕再出问题了。”解决了种植的难题,村里的农户对姜知夏和沈砚更信任了。
不少之前观望的农户,主动来找姜知夏,想加入红薯和板蓝根的种植。
村支书看着热闹的场面,笑着对姜知夏说:“小草啊,你真是给咱们红旗村带来了希望!
等秋天丰收了,我给你请功!”姜知夏看着漫山遍野的作物,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她知道,
这只是“全村暴富计划”的第二步,接下来,她还要琢磨怎么把红薯和板蓝根加工成产品,
卖个更好的价钱——比如把红薯做成红薯干、红薯粉,把板蓝根做成简易的“凉茶包”,
这样不仅能提高附加值,还能解决农产品不易储存的问题。这天晚上,
姜知夏和沈砚坐在院子里,借着煤油灯的光,一起琢磨加工方案。
沈砚在笔记本上画着红薯干的制作流程,姜知夏则想着怎么联系镇上的加工厂,
定制简易的包装。煤油灯的光映在两人脸上,暖黄的光晕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等咱们的产品做出来,就去县里的供销社谈合作,”姜知夏眼里闪着光,
“要是能卖到城里去,咱们红旗村就真的能富起来了!”沈砚看着她认真的样子,
嘴角忍不住上扬:“会的,有你在,肯定能成。”晚风拂过院子,带来了后山作物的清香。
姜知夏知道,只要坚持下去,只要大家齐心协力,红旗村一定会迎来丰收的秋天,
而她这个“穿来的退休大佬”,也终于在这个陌生的年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
退休大佬穿成留守儿童后,带全村暴富了第四章 加工变现拓销路,
城乡联动起浪潮深秋的红旗村被丰收的暖色包裹,后山的坡地里,
红薯藤蔓下藏着饱满的块茎,板蓝根的叶片泛着深绿,农户们挥舞着锄头,
笑声顺着风飘出老远。姜知夏蹲在地里,徒手刨出一棵红薯,沉甸甸的薯块沾着泥土,
她掂量着分量,对身边的沈砚说:“这‘豫薯13号’果然高产,一亩地少说能收两千斤。
”沈砚翻看着笔记本上的记录,笑着点头:“板蓝根长势也不错,药材站的人来看过,
说品质比去年收的其他村的都好。但现在的问题是,这么多红薯和板蓝根,
光靠卖原料赚不了多少,得按你之前说的,搞加工。”这话戳中了关键。姜知夏早有打算,
当天就召集农户开了会,把加工计划摆到台面上:“红薯咱们分两条路走,
一部分做成红薯干,一部分磨成粉再加工成粉丝;板蓝根晒干后除了卖给药材站,
还能做成简易凉茶包。这样一来,不仅能卖上价,还耐储存,能卖到冬天甚至明年春天。
”“可这加工的手艺咱们没人会啊!”有人当场提出疑问,王大娘也跟着附和:“是啊小草,
我活了几十年,只知道红薯能蒸着吃,哪会做什么粉丝?”姜知夏早有准备,
从怀里掏出两张纸:“这是我托县城种子站的同志抄来的手艺,红薯干要选糖分高的红心薯,
蒸熟后切片晾晒,连续晒三天再回软一天,口感才筋道;红薯粉丝麻烦点,
得经过洗薯、粉碎、过滤、打芡好几道工序,
我已经跟邻村那个做了三十年粉丝的安师傅说好,请他来指导,咱们管饭再给点工钱。
”农户们一听有专人指导,都放下了心。姜知夏立刻分工:年轻人跟着安师傅学做粉丝,
妇女们负责清洗红薯、切片晒红薯干,男人们则去山里砍竹子搭晾晒架,
沈砚专门盯着板蓝根的晾晒和分拣——必须剔除黄叶、理顺根茎,才能卖出好价钱。
加工坊就设在村头的旧仓库里,沈砚带着知青们把仓库打扫干净,盘起了两口大铁锅,
又从镇上的废品站淘回几个旧木桶当滤缸。安师傅来的那天,全村像过节一样热闹,
他手把手教大家揉粉团:“这一步得使劲,四十斤的粉团得四个汉子揉二十分钟,
还要边揉边加开水,不然粉团不劲道,漏出来的粉丝容易断。”姜知夏跟着学了两天,
胳膊酸得抬不起来,却丝毫不敢松懈。漏粉的时候,她站在滚烫的铁锅边,
握着布满小洞的漏斗,手腕用力敲打施压,粉丝像银丝一样滑进沸水里,
沈砚则在一旁及时捞粉、过凉水,两人配合得格外默契。有次姜知夏不小心被开水烫到手指,
沈砚立刻掏出随身携带的烫伤膏给她涂上,眉头皱得很紧:“别太拼命,还有我们呢。
”姜知夏对着他笑了笑,又转身回到灶台边——她知道,这每一根粉丝、每一片红薯干,
都是全村人的希望。半个月后,第一批加工品终于做成了。
琥珀色的红薯干裹着一层自然的糖霜,咬一口甜而不腻;洁白的红薯粉丝泡在水里,
久煮不烂;晒干的板蓝根被切成小段,装在粗布缝的小袋里,成了简易凉茶包。
赵春花拿着红薯干尝了尝,眼睛都亮了:“这比镇上供销社卖的蜜饯还好吃,肯定能卖上价!
”可销路又成了新难题。村里的鸡蛋一直卖给镇供销社,但加工品数量多,
镇供销社消化不了,想卖到县城,又不知道该找谁。姜知夏正犯愁时,
沈砚带来了好消息:“我去县里农技站借书时听说,地区供销社刚建了农副产品贸易中心,
专门帮农村卖加工品,还能搞代销、联销[__LINK_ICON],咱们可以去试试!
”第二天一早,姜知夏和沈砚就背着样品出发了。两人坐了两个小时拖拉机到县城,
又步行半个多小时才找到贸易中心。接待他们的是个姓周的主任,起初见他们年纪小,
还不太在意,可尝了红薯干、煮了粉丝后,态度立刻变了:“你们这红薯干口感好,
粉丝是纯手工的,现在城里就缺这种无添加的农家货。这样,我们先帮你们代销,
卖出去再结款,卖不掉的还能退给你们,保管不亏。”姜知夏还趁机提了要求:“周主任,
我们的产品能不能印上‘红旗村’的名字?这样以后大家认得出,也能长期合作。
”周主任愣了一下,随即笑道:“小姑娘有头脑!可以,我们帮你们在包装上盖个章,
以后你们就是贸易中心的固定供货商了。”第一批加工品运到县城后,不到三天就被抢空了。
周主任专门派人来村里传话,让他们赶紧加做,说城里的商场都来要货。农户们彻底沸腾了,
王大娘拿着刚分到的工钱,激动得抹眼泪:“我这辈子都没想过,种红薯还能赚这么多钱!
”姜知夏没停下脚步,她又带着样品去了镇上的集市。80年代的农村集市人山人海,
地摊上摆满了各色农产品,吆喝声此起彼伏。姜知夏找了个空位,刚把红薯干和粉丝摆出来,
就围来了不少人。她煮了一锅粉丝,请大家免费尝,有人尝了之后立刻掏钱:“这粉丝劲道,
给我称二斤!”不到一上午,带来的样品就卖光了。为了扩大销路,
姜知夏还想出了“以货换货”的法子。她带着红薯干去跟镇上的杂货店合作,
用红薯干换盐、肥皂这些日用品,再把日用品分给农户,既解决了农户的需求,
又拓宽了销售渠道。沈砚则利用知青的关系,把凉茶包卖给了县城的学校和工厂,
大家都说夏天喝着解暑,订单越来越多。随着销路打开,红旗村的加工品渐渐有了名气。
县城里的人一提到红薯干、红薯粉丝,就会说“红旗村的最好”。
贸易中心的周主任还特意来村里考察,看到整齐的加工坊和晾晒架,
忍不住称赞:“你们这是把小加工做成了大产业啊!以后我们帮你们联系省城的商场,
让红旗村的货卖到更远的地方去。”这天晚上,加工坊的灯还亮着,农户们在里面忙碌着,
笑声、说话声混在一起,热闹得像过年。姜知夏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成就感。
沈砚走过来,递给她一瓶水:“你看,咱们的‘全村暴富计划’,越来越近了。
”姜知夏抬头望着天上的星星,眼里闪着光:“这还不够。等明年,咱们再种点果树,
搞个养鸡合作社,让周边的村子也跟着一起干,到时候,咱们红旗村就成真正的富裕村了!
”晚风里,传来后山作物的清香,也传来远处鸡圈里的咕咕声。姜知夏知道,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年代,只要肯实干、敢创新,就没有迈不过的坎,
而她这个“穿来的退休大佬”,也终于在这片土地上,真正扎下了根。
退休大佬穿成留守儿童后,带全村暴富了第五章 合作社兴起联周边,
温情化解过往心结红旗村的“加工热”还没降温,姜知夏的“合作社计划”就提上了日程。
这天清晨,她拿着连夜写好的“养鸡合作社章程”,去了村支书家。
章程上写得明明白白:农户自愿入社,村里统一提供饲料配方、防疫技术,
统一回收鸡蛋和鸡肉,利润按“入社股金+劳动贡献”分成,还专门留了“帮扶股”,
给家里困难、没能力入股的农户,让他们靠出工也能分红。村支书戴着老花镜,
逐字逐句看完章程,拍着桌子说:“小草啊,你这章程想得比我还周全!既不让老实人吃亏,
也不让困难户掉队,我举双手赞成!”当天下午,村支书就召集全村人开大会,
把合作社的事一说,农户们纷纷举手报名,连之前犹豫的几户人家,
也因为看到加工品带来的收益,主动要求入社。合作社成立的第一天,
姜知夏和沈砚就忙得脚不沾地。他们给入社农户登记造册,分发第一批统一配制的饲料,
还组织了“防疫培训”——沈砚拿着画好的“鸡病识别图”,
教大家怎么看鸡的粪便、羽毛判断健康状况,姜知夏则演示怎么调配石灰水消毒,
怎么给鸡喂大蒜瓣预防疾病。王大娘听得格外认真,
记笔记的手都在抖:“以前养鸡全靠碰运气,现在有了技术,再也不怕鸡生病了!
”合作社的成效来得比预想中还快。第一个月,入社农户的鸡蛋产量就比之前提高了三成,
统一卖给供销社时,因为鸡蛋个头均匀、新鲜度高,供销社还特意提高了收购价。
月底分红时,看着手里的钱,农户们笑得合不拢嘴,有人当场就说:“明年我要多养十只鸡,
争取多分红!”姜知夏没满足于红旗村的发展,
她心里盘算着“以点带面”——周边的李家村、王家坳跟红旗村情况差不多,
都是山多地少、农户贫困,要是能把他们也拉进来,不仅能扩大规模,
还能形成“产业集群”,议价时更有优势。她先去了李家村,找到村支书李大叔。
李大叔早就听说了红旗村的事,却有些犹豫:“小草啊,我们村的人没养过多少鸡,
也没搞过加工,怕搞砸了。”姜知夏笑着拿出合作社的账本:“李大叔,你看,
这是我们村第一个月的分红记录,只要跟着章程走,肯定能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