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迈进桐柏宫,那古色古香的建筑、袅袅的香火味,还有周围庄严肃穆的氛围,瞬间把我拉进了一个充满历史底蕴的世界里。
王老师可太专业了,领着我们走到每一尊祖师像前,都详细地介绍他们的生平、功绩,还有相关的道家典故和说词。
我本以为自己也了解不少,可一听老师讲,才发现自己知道的只是皮毛。
再看看身边的同学们,更是让我压力山大。
大家一站到祖师像前,就开启了“学霸模式”,不仅完全脱稿,而且对祖师的事迹那叫一个熟悉,从他们的成长经历,到创立的学说,再到对道家发展的贡献,讲得头头是道,就跟这些祖师是自家亲戚似的。
我在旁边听着,心里不停地感叹,同样是一起学习的,人家这知识储备,我啥时候才能赶上啊,真得自己私底下狠狠下功夫了,不然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说到这儿,还有个小插曲。
有个同修,之前我对他真没啥好感。
每次跟他交流,都觉得他特别假,说话拿腔拿调,一点都不真诚,笑起来就像戴着个面具,让人浑身不自在,所以我平时都不太愿意跟他打交道。
但今天在桐柏宫,他一开口讲祖师的事迹,我首接惊呆了。
他讲得条理清晰,内容丰富,那些复杂的典故和历史事件被他说得生动有趣。
虽然还是带着那副我不太喜欢的笑容和说话语气,但我突然觉得,也许我之前对他的看法太片面了。
他这么努力地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对祖师文化的了解,说不定是想在抖音、小红书这些平台上,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粉丝,让更多人了解道家文化。
不管他内心真实的想法是什么,他为了弘扬道家文化确实付出了很多努力,从这点来看,他真的很优秀,是个值得敬佩的弘道者。
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偏见后,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觉得挺对不起他。
我也明白,我对他看法的转变,他可能根本就不知道,也不在乎,但对我自己来说,这真的是一次很大的成长。
我开始反思自己,以后不能再这么轻易地给人贴标签,要学会用更客观、更包容的心态去看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希望以后的自己能变得越来越好,少一点以貌取人、先入为主,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对世间万物都能怀有慈悲之心。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这段话忽然冒出来了,或许自己思绪过多,是因为脑子不够清静吧,当静下来了,自然能看到万物的本质,所以少思虑,多行动。
依旧是那句,***常思己过,闲谈勿论人非。
在心里也少想他人的是非过错。
话说回来,今天下午学院组织去看新上映的《哪吒》,我可得赶紧睡个午觉,养足精神去看。
午安啦,我的手机,等我看完电影再来跟你分享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