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余烬

历史余烬

作者: 艺名药沐

言情小说连载

“艺名药沐”的倾心著李斯赵珩是小说中的主内容概括:第一章:骨签上的血字雨丝斜斜扎进咸阳宫的青铜灯溅起的火星燎着赵珩的指他猛地抽回骨签上的朱砂却已洇将“斩”字晕成团模糊的血“中郎令这是怕了?”身后传来冷李斯的貂裘扫过案带起的风卷走半张刚拟好的罪赵珩攥紧骨指节泛案上堆叠的竹简有他昨夜刚抄完的《尚书》残也有廷尉府今早送来的处决名单——三百二十七名儒明日午咸阳城郊活“李相说笑”他低头用衣袖擦...

2025-08-06 07:11:08

第一章:骨签上的血字雨丝斜斜扎进咸阳宫的青铜灯盏,溅起的火星燎着赵珩的指尖。

他猛地抽回手,骨签上的朱砂却已洇开,将“斩”字晕成团模糊的血污。“中郎令这是怕了?

”身后传来冷笑,李斯的貂裘扫过案几,带起的风卷走半张刚拟好的罪诏。赵珩攥紧骨签,

指节泛白。案上堆叠的竹简里,有他昨夜刚抄完的《尚书》残卷,

也有廷尉府今早送来的处决名单——三百二十七名儒生,明日午时,咸阳城郊活埋。

“李相说笑了。”他低头用衣袖擦去指尖火星烫出的红痕,声音压得很低,

“只是觉得这骨签削得太尖,怕是会扎伤执刑的隶臣。”李斯忽然凑近,

山羊胡几乎蹭到他耳边:“听说中郎令的老师,也在这批名单里?

”青铜灯的光晕在李斯瞳孔里明明灭灭。赵珩喉结滚动,想起三天前在天牢见到的伏生,

老人被打断的腿还捆着渗血的麻布,却仍用指甲在墙上刻《尧典》的字句。“老师年逾古稀,

早不问政事。”他伸手去够那卷罪诏,却被李斯按住手腕。“陛下要的是焚书坑儒的铁证,

”李斯的指甲掐进他皮肉,“而你那老师藏的《尚书》,就是最大的反证。”窗外惊雷炸响,

照亮案几底下那只不起眼的陶罐。赵珩的指腹无意识摩挲着罐口——里面装着的不是酒水,

是他偷偷从博士府墙根下挖来的焦土,混着半片烧熔的竹简,

上面还能辨认出“天视自我民视”六个字。更夫敲过三更时,李斯带着罪诏离开。

赵珩瘫坐在地,陶罐从袖中滑落,焦土撒了满地。他忽然想起伏生今早托人递来的纸条,

只有三个字:“救典籍”。他不知道的是,此刻咸阳宫的鸱吻上,正蹲着个穿玄甲的侍卫,

箭矢对准了他的窗棂。而这张处决名单的最末尾,被人用墨笔添了个极轻的名字:赵珩。

第二章:焦土上的残简天还没亮,赵珩就被巷口的马蹄声惊醒。他猛地从榻上弹起,

夜藏在床板下的布囊硌得腰生疼——里面是他用三个月俸禄从书商手里换来的《礼记》孤本,

竹简边缘还留着前任主人的指温。“赵中郎!廷尉府有请!”门外传来粗犷的呼喊,

伴随着兵器碰撞的脆响。赵珩迅速将布囊塞进墙缝,用砖块掩好。铜镜里映出他眼下的乌青,

昨夜对着那半片焦土看了太久,竟在上面发现几处奇怪的灼痕,不像火焰自然烧出来的,

倒像是人为刻上去的符号。廷尉府的囚车停在巷口,车轮碾过积水,

溅起的泥点沾在玄色车帘上。赵珩刚要抬脚,就被两个隶臣按住肩膀,反剪双手的刹那,

他瞥见车帘缝隙里,坐着个熟悉的身影——是博士府的书童阿竹,那孩子怀里抱着的木箱,

正是伏生用来装典籍的紫檀木盒。“阿竹!”他挣扎着想冲过去,却被隶臣狠狠按在车壁上,

“盒子里的书呢?”阿竹的脸白得像纸,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只一个劲地往他手里塞东西。

冰凉的触感从指尖传来,是块被体温焐热的竹简,上面刻着“藏于墙壁”四个字。

囚车驶过长街时,赵珩看见家家户户都在烧书。儒家的《诗》《书》,道家的《道德经》,

甚至连医书和农桑图册都被扔进火盆,黑烟滚滚直冲天穹,呛得人睁不开眼。“听说了吗?

昨晚博士府走水,烧了整整一夜。”邻座的囚徒压低声音,

“有人看见李相的人在火灭后进去过,抬出来十几个陶罐。”赵珩的心猛地一沉。

他想起自己藏在床板后的布囊,想起阿竹塞来的竹简,突然明白伏生说的“救典籍”,

不是指救那些已经被搜走的书,而是藏在博士府墙壁里的孤本。囚车在廷尉府大堂停下,

李斯正坐在案后审案。赵珩被按着头跪下时,眼角余光扫过案上的卷宗——最上面那本,

赫然是他父亲的名字,后面用朱笔写着“通敌叛国”。他父亲是十年前战死的将军,

尸首都没能运回咸阳。“中郎令可知罪?”李斯将一卷竹简扔到他面前,上面的墨迹还没干,

“有人指证你私藏禁书,甚至与儒生同谋,企图篡改秦律。”赵珩捡起竹简,突然笑了。

墨迹晕染的边缘,有个极细微的缺口,和他昨夜在焦土上看到的符号,竟是同一个形状。

“我要见陛下。”他的声音不大,却让整个大堂瞬间安静下来。

李斯的脸色变了变:“陛下忙于东巡,岂会再见你这……”“那就请李相传话,

”赵珩打断他,指尖重重敲在那处缺口上,“说赵珩有先帝遗诏,藏在博士府的墙里。

”他赌对了。李斯的瞳孔骤然收缩,挥手让隶臣退下:“给你一天时间,

找出所谓的‘遗诏’。找不出来,就和那些儒生一起,埋进咸阳城外的坑洞里。

”走出廷尉府时,日头正烈。赵珩望着博士府的方向,那里的黑烟已经散了,断壁残垣间,

似乎有个小小的身影在晃动——是阿竹,那孩子正对着墙根比划着什么。

第三章:墙里的秘密博士府的断梁还在冒烟,烧焦的竹简碎片粘在青砖上,像层黑色的痂。

赵珩用匕首撬开第三块墙砖时,指缝被划开道口子,血珠滴在墙洞里,晕开一小片深色。

阿竹蹲在旁边望风,手里紧紧攥着半块没吃完的麦饼,那是赵珩今早从廷尉府带出来的。

“中郎,这里!”阿竹突然拽他的衣袖,墙洞深处露出个油布包,

外面缠着的麻绳已经被烟火熏得发黑。赵珩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油布解开的瞬间,

一股熟悉的檀香味涌出来——不是典籍,是个巴掌大的铜匣,锁扣上刻着秦王室的云纹。

“这不是先生的东西。”阿竹的声音发颤,“我见过先生藏典籍的陶罐,

上面有‘博士伏胜’的印章。”铜匣需要两把钥匙才能打开。赵珩抚摸着冰凉的锁扣,

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交给他的那枚虎符,一半在他怀里,

另一半据说被先帝收在咸阳宫的秘库。“昨晚烧起来的时候,”阿竹突然开口,

小脸上沾着烟灰,“我看见李相的人从后墙运走十几个陶罐,每个上面都有这种云纹。

”赵珩的手指顿住。他想起李斯案上父亲的卷宗,想起焦土上的符号,

突然有个可怕的猜测——焚书坑儒或许只是个幌子,李斯真正要找的,

是藏在典籍里的某样东西,而那些陶罐,根本不是装书的。“阿竹,你再想想,

”他按住孩子的肩膀,“先生有没有说过,这些墙是谁砌的?

”阿竹咬着嘴唇想了半天:“去年翻修的时候,是宫里派来的工匠,领头的姓徐,

听说是将军以前的部下。”父亲的部下?赵珩的心猛地一跳。他用匕首刮去墙洞边缘的焦痕,

青砖上果然露出几个模糊的刻字,是父亲的私印。日头偏西时,铜匣依旧没打开。

赵珩将它藏进怀里,刚要带着阿竹离开,就听见巷口传来马蹄声。是李斯的人,

为首的侍卫腰间挂着枚虎符,另一半的形状,正好能和他怀里的对上。“中郎令找到遗诏了?

”侍卫翻身下马,虎符在掌心晃出冷光,“李相说,若是找不到,这孩子就得替你去填坑。

”阿竹吓得躲到赵珩身后,小手紧紧攥着他的衣角。赵珩摸出那半片焦土,

突然明白上面的符号是什么了——是父亲军队的暗号,指向城西的乱葬岗。“遗诏不在这,

”他缓缓站直身体,将阿竹护在身后,“但我知道李相要的东西在哪。

”侍卫的箭镞对准了他的胸口:“李相说了,只给你一天时间。现在时辰到了。

”赵珩盯着那枚虎符,突然笑了。他慢慢抽出藏在袖中的匕首,不是对准侍卫,

而是划向自己的手臂,血珠滴在焦土上,晕开的形状,正好和青砖上的刻字重合。

“告诉李斯,”他的声音在暮色里格外清晰,“他要找的东西,在‘青史’里。

”侍卫的脸色变了变,似乎想说什么,却被远处传来的号角声打断。是宫城的方向,

连吹了三声,急促得像警报。“陛下……陛下在东巡途中遇刺了!”有驿卒骑马奔来,

马背上的旗帜染着鲜血,“李相让所有侍卫即刻回宫护驾!”侍卫们瞬间乱了阵脚。

赵珩趁机拉着阿竹钻进胡同,身后传来铜匣碰撞的轻响。他低头看向怀里的匣子,

突然想起伏生说过的话:“典籍会烧光,但文字会钻进土里,等春雨一浇,就会长出新的来。

”胡同尽头的墙根下,有个不起眼的陶罐,上面刻着“尚书”二字。赵珩将铜匣塞进去时,

指尖触到罐底的硬物,是块平整的石板,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字,开头写着:“秦历十三年,

始皇帝东巡,疑李斯谋逆,密令赵将军藏传国玉玺于……”后面的字被利器凿去了,

只留下深深的刻痕,像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第四章:雨夜的陶罐咸阳城的宵禁提前了一个时辰。赵珩带着阿竹躲在城隍庙的神像后,

外面的雨越下越大,打在瓦当上传来噼里啪啦的声响,混着远处士兵巡逻的脚步声。“中郎,

你的手在流血。”阿竹用衣角替他擦着手臂上的伤口,小脸皱成一团,

“我们真的要去乱葬岗吗?那里有好多死人。”赵珩点点头,将铜匣重新裹好藏进怀里。

最新章节

相关推荐
  • 错爱错恨
  • 医生宋含烟最新章节更新
  • 沉默
  • 医生宋如烟
  • 医生宋含烟最新更新内容
  • 癌症晚期总裁妻子疯狂报复我类似的小说
  • 许思思宋含烟小说大结局
  • 教授家的小可爱小说阅读
  • 宋医生真香了
  • 宋含烟许思思关系揭秘
  • 宋医生咽清茶
  • 折枝予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