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学修文物的拍摄时间行程

我在大学修文物的拍摄时间行程

作者: 爱不系舟

穿越重生连载

穿越重生《我在大学修文物的拍摄时间行程讲述主角县志沈芷的爱恨纠作者“爱不系舟”倾心编著本站纯净无广阅读体验极剧情简介:南阳唐河县文物局来了个北大实习生导让她去修一本乾隆年的唐河县全县都等着用这本县志申请历史文化名城却发现县志最后一页被撕粘上了民国时期的报纸纸上报导的正是唐河大旱人相食的惨而县志编纂者的第七代现在正是县里的主管领七月流蝉鸣撕扯着中原小城午后凝固的空唐河县文物局那座五十年代建的苏式小楼风扇有气无力地转吹出来的风都是烫沈一个顶着北大考古文博学...

2025-09-26 11:53:09

南阳唐河县文物局来了个北大实习生。 领导让她去修一本乾隆年的唐河县志。

全县都等着用这本县志申请历史文化名城。 她却发现县志最后一页被撕掉,

粘上了民国时期的报纸。 报纸上报导的正是唐河大旱人相食的惨剧。

而县志编纂者的第七代孙,现在正是县里的主管领导。七月流火,

蝉鸣撕扯着中原小城午后凝固的空气。唐河县文物局那座五十年代建的苏式小楼里,

风扇有气无力地转着,吹出来的风都是烫的。沈芷,

一个顶着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光环的实习生,

此刻正对着一桌的镊子、软毛刷、pH试纸和一堆散发着陈旧气味儿的故纸堆,

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她是三天前到的。从北京西站到南阳东,

再坐上一个多小时颠簸的中巴,窗外的景致从连绵的华北平原过渡到伏牛山余脉的浅丘陵,

空气里尘土和庄稼的气息渐渐浓重。唐河县城比她想象的还要安静些,

老城区青灰色的屋檐挨挨挤挤,一条叫唐河的河水泛着黄绿色的光,缓缓穿城而过。

文物局就在河边,红砖墙爬满了常春藤,倒有几分不合时宜的雅致。带她的老师姓王,

是个快退休的老头子,瘦,戴一副深度眼镜,话不多,整个人像他终日摩挲的那些古籍一样,

沉静,带着被时光浸透的颜色。局里上下,从局长到看门的大爷,

都知道沈芷是“北大的高材生”,目光里混杂着好奇、客气,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她明白,自己在这儿的一举一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那个遥远的学术殿堂的脸面。

任务下来得很快,也极其明确。王老师把她领到库房最里间一个恒温恒湿的柜子前,

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个深蓝色的布面函套,动作轻柔得像对待婴儿。“小沈啊,

交给你个重要任务。”他推了推眼镜,语气是少有的郑重,

“修复这本乾隆三十八年纂修的《唐河县志》。”函套打开,

一股更浓烈的樟木混合着纸张老化特有的酸涩气味扑面而来。县志的本子比想象中要厚重,

开本阔大,纸色已然泛黄发脆,边缘多有虫蛀鼠啮的痕迹,线装的书脊也松散了,

仿佛轻轻一碰就会彻底散架。“这可是咱们县申请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关键证据’之一。

”王老师压低了声音,像是怕惊扰了书里的魂灵,“里头记载了唐河从建制沿革到风物人情,

尤其是明清时期的鼎盛状况,很多是孤本。省里的专家评审组下个月就要来,

全县上下都指望着它呢。”他顿了顿,看着沈芷,“时间紧,任务重,但一定要细致,

千万不能出岔子。”沈芷感到肩头一沉。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修复实习,

更像是一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考试。她点了点头,没多说话,心里却绷起了一根弦。

修复工作就在二楼那间朝东的小工作室进行。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高大的梧桐树叶,

在磨石子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时,沈芷已经换上了白大褂,戴上薄棉手套,

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先去打一盆蒸馏水,调试好修复用的纸浆补纸的pH值,

然后才轻轻打开那函套。修复古籍是门极需耐心的手艺。先用软毛刷轻轻拂去表面的浮尘,

对脆弱的页角进行加固,再用特制的薄如蝉翼的补纸,蘸上按古法调制的浆糊,

一点一点填补虫蛀的空洞。每一个动作都必须轻柔、精准,呼吸都要控制。

她常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只有手指尖细微的动作和窗外不知疲倦的蝉鸣相伴。

县志的内容确实详实。

赋役物产、官师人物、烈女节妇……用精炼的文言文勾勒出一个传统农业县城的肌理与血脉。

她读到唐河作为南阳盆地重要水陆码头的昔日繁华,“舟车辐辏,

商贾云集”;也读到历代地方官兴修水利、鼓励农桑的政绩。字里行间,

是乾隆盛世的太平光景,是一种从容不迫的秩序感。

她甚至能想象出当年那些穿着长衫的编纂者,在县衙的厢房里,如何字斟句酌,

将一方水土的历史荣光凝结于笔墨。时间在纸页的翻动和修复中悄然流逝。

沈芷逐渐习惯了唐河的节奏。中午去机关食堂吃饭,

能听到同事们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闲聊,家长里短,物价房价,

偶尔也会提到“申名”工作,语气里满是期待。主管文化的副县长姓李,叫李文革,

据说对这事抓得特别紧,三天两头过问进度。沈芷在局里的宣传栏上见过他的照片,

五十岁上下,面容清癯,眼神锐利,很有几分干练的气质。有老同事私下说,

李副县长是本地人,祖上好像还出过读书人,对唐河的历史文化有很深的感情。

一切似乎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直到那天下午,她修复到了县志的最后一卷。

这一卷主要是“杂记”和“附录”,记录一些无法归入前面各类的遗闻轶事、祥瑞灾异。

前面的修复都很顺利,纸张状态相对较好。当她翻到最后一页,

准备进行常规的清洁和加固时,手指触碰到书页的根部,一种异样的感觉让她停了下来。

这一页,似乎比前面的都要厚实一点,手感也略有不同。

她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尖端轻轻拨开页脚。果然,靠近书脊装订线的地方,

原本应该是一张完整书页的边缘,出现了不自然的、参差不齐的毛边。而在这毛边之上,

覆盖着另一层纸张,用一种颜色发暗、质地也更粗糙的浆糊粘合着。这不是原装的。

这是一页被撕掉后,又被人精心地粘贴上了一页别的纸。她的心猛地一跳。

古籍修复最怕遇到这种情况——人为的篡改或破坏。这通常意味着隐藏着什么。

她深吸一口气,稳住有些微颤的手,将工作台的侧灯角度调整好,拿起放大镜,

凑近了仔细观察那层覆盖上去的纸。透过泛黄且脆弱的纸背,

能看到下面透出的模糊字迹和纸张的纹理。覆盖的纸张明显年代晚于乾隆时期的开化榜纸,

更像是民国以后机制纸的质感。她一点点移动放大镜,辨认着被覆盖处边缘残存的墨迹,

似乎是几个笔画繁复的字,但无法连成句。关键是被粘上去的这页纸的正面,写的是什么?

或者,它本身是什么?粘合处非常牢固,历经岁月,浆糊已经老化发硬,直接揭开风险极大,

很可能造成两面纸张的同时损毁。沈芷犹豫了。按照标准的修复伦理,对于后人的添加物,

尤其是可能具有历史信息价值的,不能轻易去除。但眼下,

这个添加物明显掩盖了县志的原始内容,而这部县志又关乎全县的重要工作。

她想起了王老师郑重的嘱托,想起了李副县长锐利的眼神,想起了同事们对“申名”的期盼。

一股寒意顺着脊椎爬上来。这个发现,像一颗埋藏在平静表象下的地雷。思考再三,

她决定暂时不动它。先记录下来,然后向王老师汇报。她拿出相机,

从不同角度拍摄了这处异常的细节,包括那隐约透出的字迹和粘合处的状态。然后,

她尝试着更轻柔地处理覆盖页的正面,希望能看清上面到底写了什么。

覆盖的纸张是一张残缺的旧报纸的一角。版面模糊,铅字排列紧密。

她用药棉蘸取极少量的纯净水,轻轻点在纸张边缘非文字区域,待其微微湿润软化后,

再用镊子极小心地将卷曲的边缘展平。放大镜下的字迹渐渐清晰起来。报纸的报头残缺,

只能辨认出“……中原……报”几个字。日期部位恰好有破损,但根据字体风格和纸张判断,

应是民国时期的出版物。最大的标题字迹较大,虽然墨色脱落严重,

但还能勉强认出:“……唐河……大旱……惨绝人寰……”下面的小字报道更为模糊,

她屏住呼吸,一个字一个字地辨认:“……自去岁秋徂今夏,滴雨未降,赤地千里,

唐河水竭,禾稼枯焦……民掘草根、剥树皮殆尽……乃至易子而食,析骸以爨……饿殍载道,

户口减半……实为百年未有之奇灾……”“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这八个字像烧红的烙铁,

烫得沈芷几乎拿不稳放大镜。民国时期的报纸,用最触目惊心的字眼,

记录了一场发生在唐河的、惨烈到人相食的大旱灾。而这页报道,被谁,又为了什么,

如此隐秘地粘贴在了这本宣称记录“太平盛世”的乾隆县志的最后一页?

那被覆盖、被撕掉的原始最后一页,又写了什么?巨大的疑问和一种不祥的预感攫住了她。

这本被视为“荣光”象征的县志,它的尽头,竟然粘附着一页如此惨痛的记忆。这绝非偶然。

她立刻去找了王老师。王老师正在库房里整理一批新收来的民俗器物,

最新章节

相关推荐
  • 穿越后我徒弟都是魔头的小说
  • 我有一座鸿蒙世界
  • 我有一座鸿蒙塔txt下载
  • 大雪满风刀漫画
  • 神秘老登山鸡非要让我当反派
  • 我有一座诸天万界穿梭门
  • 我有一座至尊鸿蒙塔
  • 我是范范完整视频
  • 大雪满风刀沙雕动画
  • 本王很想实力摆烂
  • 大雪满风刀有几个女主
  • 大雪世界末日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