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静止

思想静止

作者: 奕家之言

其它小说连载

其它小说《思想静止》是大神“奕家之言”的代表凌霜思维是书中的主精彩章节概述:成为猎物我选择思想降人类科学家发明“思维透明化”技使得任何人的思想可以被他人随意读社会因此陷入思想极端保守和僵无人敢于创新思我作为第一批“三思”实践通过伪装思想平暗中引导一场打败性的“思想静默革命”,让人类重新获得思考自由与尊---思维是最后的庇护是自由意志不可侵犯的圣地——这个古老的信在“明镜”纪元第十个年已成绝城市依旧在运磁悬浮列车无声滑...

2025-11-10 14:49:16

成为猎物后,我选择思想降维。人类科学家发明“思维透明化”技术,

使得任何人的思想可以被他人随意读取,社会因此陷入思想极端保守和僵化,

无人敢于创新思考,我作为第一批“三思”实践者,通过伪装思想平庸,

暗中引导一场打败性的“思想静默革命”,让人类重新获得思考自由与尊严。

---思维是最后的庇护所,是自由意志不可侵犯的圣地——这个古老的信念,

在“明镜”纪元第十个年头,已成绝响。城市依旧在运转,磁悬浮列车无声滑过交织的轨道,

全息广告在摩天楼宇间流淌着炫目的光河,但行走其下的人们,

脸上大多带着一种奇异的空白,或是精心维持的、近乎僵硬的平静。

凌霜快步穿过中央科学院高耸入云的回廊,冰冷的光洁壁面映出她模糊的身影,一闪而过。

她的“思域”,那曾经只属于她自己的内在宇宙,

经过高度净化和伪装的“思维流”:关于下午一场无关紧要的学术会议座位安排的无聊推演,

对晚餐菜单的些许期待——全是符合“标准情感阈值”和“无威胁性内容索引”的垃圾信息。

这是“明镜”下的生存法则。当每个人的思想都像摊开的书页,

暴露在无处不在的“思网”监测之下,任何偏离“常态”的火花,

都可能招致“思想矫正局”的注目。那意味着强制性的“思维梳理”,

用冰冷的算法和温和却不容置疑的引导,将你奔腾的思绪驯服成温顺的溪流,

直至你的“思域熵值”稳定在安全绿区。凌霜的办公室在走廊尽头,拥有绝佳的视野,

可以俯瞰大半个城市。但她很少驻足欣赏。关上门,

激活最高级别的隐私屏障——一种宣称能暂时隔绝“思网”深度扫描的技术,

尽管她对此持保留态度——她才允许自己真正的思绪,如同解除了枷锁的困兽,

开始缓慢而警惕地活动。她走到墙边,手指划过感应区。墙面褪去装饰,

显露出其后隐藏的实体书架。这在全面数字化的时代极为罕见。书架上没有书,

只有一些零散的、材质各异的古老物件:一块表面磨得光滑的鹅卵石,一枚生锈的齿轮,

几张用特殊墨水书写、对“思网”扫描呈现惰性反应的纤维纸。

她的手指最终停留在一本薄薄的、线装的仿古册子上。封面没有任何文字。她的真实思绪,

深沉而冷冽,如同地下暗河,开始流淌:《思危》。“明镜”技术诞生之初,曾被寄予厚望。

根除欺骗,实现绝对诚信,构建前所未有的和谐大同社会。多么美妙的愿景。然而,

十年过去,社会得到了什么?思想的趋同化,创造力的枯萎。

没有人敢再深入地、批判性地思考。任何复杂的、可能引发歧义或争议的念头,

都可能被标记。学术界充斥着陈词滥调和安全范围内的修修补补,科技树仿佛停止了生长。

更可怕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自我审查。人们不仅不敢想,

甚至渐渐丧失了“想”的能力和欲望。这就是最大的危险,温水煮青蛙,

整个文明在透明的牢笼里缓慢窒息。她的指尖无意识地描摹着册子封面的纹理。真正的危险,

并非来自外部的强制,而是源于内部的僵死。知道了危险,才能设法避开。所以,她必须,

也必须引导其他人,学会“思危”。门禁发出柔和的低鸣,打断了她的沉思。隐私屏障外,

显示来访者是她的助手,陈衍。凌霜迅速调整呼吸,

将脸上任何可能泄露内心活动的细微表情抹平,同时,

思维快速切换回那个关于会议座位和晚餐菜单的“安全频道”。

她甚至刻意加入了一点对陈衍工作效率的、符合上级身份的“温和赞许”思绪。屏障解除。

陈衍走了进来,年轻的脸上带着这个时代标准的、略显拘谨的恭敬。“凌博士,

思想矫正局的李维副局长希望就下周的‘社会思维健康度评估报告’与您提前沟通。

”凌霜的心跳漏了一拍,但她的思维广播没有丝毫波动,

依旧平稳地流淌着关于报告格式的琐碎考量。“知道了。回复李副局长,我会准时参加。

”陈衍点头,却没有立刻离开。他的目光似乎不经意地扫过那面恢复了装饰的墙壁,

那里曾经是书架的位置。凌霜的“安全思维流”适时地泛起一丝“对助手勤勉工作的欣慰”,

同时底层真正的警惕性陡然升高。陈衍太“干净”了,他的思维广播永远完美符合规范,

甚至缺乏普通人应有的、无害的情绪起伏。这本身就不正常。“还有事?”凌霜问,

语气温和。“没有,凌博士。”陈衍微微躬身,退了出去。门重新关上,隐私屏障再次升起。

凌霜背靠着冰冷的门板,感觉一股寒意从脊椎蔓延开。《思退》。李维。

这个名字本身就像一枚冰冷的针,刺入她记忆的深处。他们曾是同学,甚至不止于同学。

在那个“明镜”尚未降临,思想还可以在黑暗中自由碰撞、迸发火花的年代,

他们曾激烈地争论,也曾共享发现新知的狂喜。

李维曾是那样一个才华横溢、充满质疑精神的人。如今,他成了思想矫正局的副局长,

手握定义“正常思维”的生杀大权。他注意到她了吗?是因为她最近在几次非公开会议上,

就“科技停滞”问题提出的、那些看似在框架内、实则边缘的质疑?

还是因为陈衍……那个过于完美的助手?无论原因为何,危险已然临近。必须退。

不是物理上的消失,那在无处不在的监控下几乎不可能。而是思维的退隐,

更深地潜入平庸的伪装之下。就像古老的变色龙,不仅要融入环境,更要成为环境本身。

她走到办公桌前,调出下周评估报告的草案。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自我审查”。

报告中任何可能隐含批判性、或暗示非常规思路的段落,都被她逐一找出,

替换成四平八稳、引用官方话语体系的陈述。

伤大雅、符合她“学术身份”的、关于数据统计方法的小小争论——这反而显得更“真实”。

同时,她的思维广播忠诚地反映着这一过程:对措辞的反复推敲,对引用文献权威性的确认,

偶尔流露出一点“力求完美”的、符合身份的“职业烦恼”。她要退到无人注意的角落,

退到“思想矫正局”那庞大监控网络上,

一个微不足道、标记为“安全、稳定、无威胁”的数据点。接下来的几天,

凌霜的生活节奏一如往常。她参加会议,指导项目,与人交谈。

她的思维广播始终稳定在低熵值的绿区,内容乏善可陈。

她甚至主动参加了一次由思想矫正局组织的“社区思维健康促进活动”,

在活动中发表了简短而符合主流的讲话,内容是“维护思维纯净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她的思维广播配合地洋溢着“真诚的认同”和“参与公益活动的满足感”。

她成功地“退”了下来。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激起一丝微不足道的涟漪后,

彻底沉入水底,被淤泥和杂草覆盖。然而,在绝对的寂静之下,

在伪装得滴水不漏的思维广播底层,真正的风暴从未停歇。《思变》。夜深人静,

凌霜位于城市边缘的住所,一间同样布设了多重物理和信号屏蔽措施的安全屋内,

才是她真正的战场。这里没有“思网”的触角,只有她,和那些承载着禁忌知识的古老载体。

她翻开那本无字的线装册子。内页并非完全空白,而是用那种特殊墨水,

记录着断断续续的句子,古怪的符号,以及一些看似随意勾勒的图案。这是她多年来,

在“明镜”系统的缝隙中,偷偷记录下的、关于“三思”体系的真正核心。“思危”是感知,

“思退”是策略,而“思变”,是行动,是破局的关键。退下来,才有机会观察,反思,

寻找破绽。她回顾“明镜”系统运行的这十年,

现了一个被主流刻意忽略的现象:系统对高度抽象、非语言、非线性思维的捕捉和解析效率,

远低于对逻辑清晰、语言化的思维。它擅长处理“我想吃苹果”这样的念头,

却难以准确把握一段旋律带来的复杂情绪,一幅抽象画引发的无限遐想,或者,

一种纯粹基于意象和隐喻的深层思考。这就是缝隙。这就是“思变”的可能方向。

她的“静默革命”,并非要暴力摧毁“思网”——那在技术上几乎不可能,

也必然招致毁灭性打击。她的目标,

是引导人们重新学会一种“思网”无法有效监控的思考方式。一种“思想静默”的艺术。

她开始行动,极其谨慎。利用她仍在学术体系内的身份和资源,

她以研究“前明镜时代艺术表达与大脑活动关联”为名,

申请调用了一些被封存的、非数字化的古老资料:图腾绘画,无调性音乐残谱,

抽象雕塑的影像记录。这些资料因其“低信息密度”和“难以解读”,

在数字化浪潮中被忽视,反而侥幸留存。

她筛选出其中最能激发非语言联想、最挑战常规认知模式的作品。然后,

个她耗费数年心血、利用废弃物理线路和节点搭建的、独立于主流网络之外的“暗流”通道,

料碎片化、匿名地传递给几个她经过长期观察、认为内心仍保留着独立思考火种的“种子”。

传递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思变”的实践。她不附加任何解释,不设定任何预期。

只是呈现这些原始的、混沌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刺激物”。接收者会在困惑中,

被迫启动他们久已生锈的、处理复杂意象和直觉的能力。

他们的思维广播可能会短暂地出现“混乱度升高”或“情感波动”,

但只要不形成明确的“危险思想”语言,

这些波动大多会被系统归为“随机噪声”或“生理性波动”而忽略。

她像是在一片思想的荒漠中,小心翼翼地埋下几颗畸形的、看似毫无生命力的种子。

她不知道哪些会发芽,甚至不知道它们是否能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中存活。几天后,

她注意到了一点微小的变化。在一场常规的跨部门研讨会上,

一位原本以思维刻板著称的材料学家,在讨论一个技术瓶颈时,

思维广播里短暂地出现了一段关于某种古老晶体生长模式的、非逻辑的意象联想,

虽然很快被他自己的“审查机制”压制下去,代之以标准的术语分析,但那一闪而过的火花,

没有逃过凌霜的眼睛。那是她传递出去的资料之一,

一幅描绘雪花形成过程的微观艺术图所引发的吗?还有另一位,一位年轻的程序员,

他的公开思维广播依旧充斥着代码和流行文化碎片,但凌霜通过“暗流”通道的被动监测,

捕捉到他私下里在尝试用非线性的、图形化的方式来构架一个小程序,

这完全背离了“思网”推崇的高效、线性编程逻辑。种子,在寂静中,

开始试探性地伸出根须。然而,危险从未远离。李维的预约沟通如期而至。

不是在正式的会议室,而是在一间布置得近乎温馨的、思想矫正局的接待室里。

李维穿着合体的制服,笑容温和,亲自为她斟茶。他的思维广播稳定、开放,

散发着坦诚与关切的气息,完全符合一个致力于“引导公众思维健康”的官员形象。

“凌博士,不必紧张,只是一次非正式的交流。”李维的声音很悦耳,“关于那份报告,

我们注意到您在‘社会创新活力评估’部分,引用了一些……很有趣的历史数据对比。

”凌霜的思维广播立刻切换到高度戒备状态,

表面依旧是关于工作报告的严谨讨论:“李副局长指的是哪一部分?

我认为那些数据都是公开可查的,用于说明长期趋势……”“当然是公开的。

”李维微笑着打断她,他的思维广播泛起一丝“欣赏学术严谨”的涟漪,“只是,

您选择的对比时间段,恰好是‘明镜’技术推广应用前后。这种对比本身,

可能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解读。您知道,总有些人对现状缺乏足够的理解和信心。

”他的话语如同包裹着天鹅绒的匕首。凌霜感到后背渗出冷汗。

她知道自己在那份报告里已经足够小心,但显然,李维,或者他背后的系统,

能读出远比表面文字更深的意图。“我明白了,感谢您的提醒,李副局长。

”凌霜让自己的思维广播流露出“恍然大悟”和“些许后怕”,“确实是我考虑不周,

只专注于数据本身,忽略了可能的社会影响。我会立刻修改这一部分。”李维满意地点点头,

他的思维广播洋溢着“帮助同事避免错误”的真诚愉悦。“我就知道,

凌博士是识大体、顾大局的。哦,对了,”他像是忽然想起什么,语气随意地问,

“听说您最近对一些……嗯……古代的非语言艺术很感兴趣?在做一个相关的研究项目?

”来了。凌霜的心脏几乎停止跳动。她强行压制住翻涌的情绪,

让思维广播保持在对学术话题的正常回应频道:“是的,一个边缘的小课题。

主要是想从历史的角度,看看不同时期人类的大脑活动模式是否有什么差异。

算是脑科学史的一个冷门分支吧。”“很有意思的角度。”李维啜了一口茶,

他的思维广播平滑得没有一丝褶皱,“不过,也要注意啊,凌博士。有些古老的东西,

之所以被时代淘汰,是有原因的。它们往往蕴含着非理性的、混乱的因子,

最新章节

相关推荐
  • 我真的陪他淋过大雨整本 延伸 最终终章免费阅读
  • 四合院从五八年开始小说阅读
  • 未婚夫装0骗我感情 小说
  • 九零,妻子假死后我再婚小姨子
  • 镇天命
  • 十年无性姻缘我怀了孩子
  • 街溜子
  • 烟火照夜白安馨
  • 月隐云间爱成憾
  • 同学偷了自己的东西不承认怎么办
  • 爱在迟暮时姜紫涵林心晴篇
  • 爱如烟花,转瞬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