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小说连载
《高考失利后我背下了考题小说后续》内容精“抽象加索”写作功底很厉很多故事情节充满惊然想起玉兰花更是拥有超高的人总之这是一本很棒的作《高考失利后我背下了考题小说后续》内容概括:1 重生高考日我是一名高考高考失利与一本无缘成绩出来左邻右亲戚朋友都来询我没脸见将自己困在房间看着父母无奈苍老的面我追悔莫最后我决定复一年后我在复读学校的宿舍里吞下了半盒安眠意识模糊的最后几手机屏幕还亮着查分页面:离一本线差了一虽然分数涨了10,但分数线也涨复读一年还不如去妈妈在电话那头的哭声像针一样扎进耳爸爸沉默了很说“再来一年...
1 重生高考日我是一名高考生,高考失利与一本无缘了,成绩出来后,左邻右舍,
亲戚朋友都来询问,我没脸见人,将自己困在房间中,看着父母无奈苍老的面孔,
我追悔莫及。最后我决定复读。一年后我在复读学校的宿舍里吞下了半盒安眠药。
意识模糊的最后几秒,手机屏幕还亮着查分页面:离一本线差了一分,虽然分数涨了10,
但分数线也涨了,复读一年还不如去年。妈妈在电话那头的哭声像针一样扎进耳朵,
爸爸沉默了很久,说“再来一年吧”。可我已经熬不下去了,高三那年每天只睡四个小时,
咖啡灌得胃里泛酸,模考成绩却一次比一次差。班主任找我谈话,眼神里的惋惜像怜悯,
他说“你尽力了”,可这句话比任何指责都更让我窒息。再次睁开眼时,
我躺在自己的卧室里,墙上的日历赫然显示着6月7日。阳光透过窗帘缝隙照在书桌上,
摊开的语文课本正好翻到《赤壁赋》。我猛地坐起来,掐了自己一把,
疼得眼泪都出来了——这不是梦,我真的回到了第一次高考的清晨。
第一次高考让我印象深刻,复读的那些日子里,那一次高考的答案已经在我脑中深深烙印住,
可以说是倒背如流了。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我像着了魔一样,
将脑海中哪一年的考点迅速复习一遍。2 考场逆袭现在,我站在熟悉的考点门口,
看着穿着校服的学弟学妹们互相加油打气,看着家长们手里拿着的向日葵和旗袍,
再也没有了第一次考试的紧张,有的只有轻松与惬意,因为我知道我稳了。“同学,进去吧。
”监考老师的声音把我拉回现实。我深吸一口气,跟着人流走进教学楼。
走廊里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墙上贴着“沉着冷静,细心答卷”的标语。走到考场门口,
我停下脚步,有一些恍惚。第一堂考语文。拿到试卷的那一刻,我的手还是忍不住发抖。
不是害怕是兴奋,那些题目我已经做过无数遍,那些曾经让我绞尽脑汁的阅读理解,
那些让我无从下笔的作文题,此刻都有了明确的指向。我迅速下笔,浑身散发着自信的光芒。
选择题很顺利,几乎没什么迟疑。交卷铃响时,我正好在最后一个句号上收笔。
看着卷面工整的字迹,突然想起上一世的高考,作文写得急,
最后几行字歪歪扭扭像爬着虫子。那时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握着笔的手像攥着块烧红的铁;而现在,两个小时的考试像场从容的散步,
每一步都踩得稳稳当当。下午考数学,这是我最头疼的科目,
也是去年拖我后腿最严重的一科,数学是我的死穴,去年只考了89分。但此刻,
导数题的步骤在眼前铺成清晰的路。那些曾经觉得晦涩难懂的步骤,
此刻清晰得像摆在眼前的积木。我甚至有闲心在草稿纸上画了个笑脸——去年这道题,
我连求导公式都记错了。监考老师走过来时,他嘟囔句“注意卷面”,转身的瞬间,
我已经把最后一个根号填进了括号。英语考试是最轻松的。看着那些熟悉的单词和语法,
我几乎不需要看答案。写完作文最后一个单词时,离考试结束还有二十分钟。我靠在椅背上,
看着窗外的天空,突然觉得很恍惚。这两天就像一场光怪陆离的梦,
我竟然能带着未来的答案回到过去。这是老天爷给我一次再生的机会,我摇了摇头,
不再胡思乱想,继续检查。3 旗开得胜最后一门考完,我兴奋的跑出考场,
抱着妈妈蹦起来,你女儿我稳了。栀子花的香混着消毒水味扑过来,
有家长举着“旗开得胜”的锦旗在人群里挤,突然想起去年这个时候失魂落魄的自己,
有些感叹。和那一年在家中焦躁等着高考成绩的自己不同,现在的自己完全不慌。
除了玩还是玩。闲暇之余,抽出时间提升自己。她知道自己的未来和上一世完全不同了。
查分那天,在外面吃饭,我虽然不慌,但也很好奇自己能考多少分,手机震动时,
我盯着屏幕上的682分,突然笑出了声。周围人投来奇怪的目光,
我不管不顾地给妈妈打电话,她在那头尖叫,然后是玻璃器皿落地的脆响——后来才知道,
她手里的酱油瓶掉了,却踩着碎玻璃在客厅转了三圈。想着那一年失魂落魄的母亲,
又看到眼下母亲高兴的样子,我有些出神。发自内心的高兴,对父母来说,
孩子能取得好成绩是一件非常令人骄傲的事,我连忙赶回家,共同享受这一刻的喜悦。
4 名校新生手机在茶几上疯了似的震动,屏幕亮得像块小太阳。
班主任的消息最先跳出来:“恭喜!全校第一!,真是没想到,为你骄傲!
”紧接着是班里的同学,群里已经炸开了锅,表情包刷得飞快,有人发:“学神!求带飞!
”有人@我:“记得请客啊!”还有同桌,发来一句:你真行啊,全校最大黑马,替你高兴。
”门铃响的时候,我还没从恍惚里醒过来。开门看见对门的张阿姨,
手里拎着一兜刚摘的葡萄,脸上的笑像开得最盛的向日葵:“听说了听说了!
我们楼出了个状元!这葡萄甜,给孩子尝尝!”她的嗓门大,楼道里的声控灯都被震亮了,
隔壁的叔叔也探出头,举着啤酒瓶喊:“晚上来我家吃饭!我这就去买排骨!
”爸爸在阳台打电话报喜,声音洪亮得整栋楼都能听见。“大哥!小远考了682!
”“是啊是啊,能上北京那个大学了!”“多亏您给找的复习资料……”他说着说着,
声音突然低了下去,我听见他吸了吸鼻子,又很快提高声调:“改天一定请您喝酒!
”傍晚的时候,舅舅舅妈带着表弟来了。表弟捧着一个包装精美的礼盒,
说是“给学霸的贺礼”,打开一看,是支崭新的钢笔,笔身上刻着“前程似锦”。
舅妈拉着我的手,翻来覆去地看,
好像要从手上看出什么成功的秘诀:“从小就看这孩子有出息,写作业从来不偷懒,
现在终于熬出来了!”窗外的天渐渐暗下来,楼道里的脚步声和说笑声却没停。
有人送来刚出锅的炸丸子,有人拿来冰镇的西瓜,还有邻居家的奶奶,
颤巍巍地塞给我一个红包,红纸已经有些褪色:“拿着买支笔,上了大学好好念书。
”妈妈在厨房和客厅之间穿梭,脸上的红晕一直没退。她给每个人倒饮料,
嘴里不停地说:“都是孩子自己努力,我们也没帮上啥忙。”可那扬起的嘴角,眼里的光,
比任何话语都更诚实。爸爸则被一群叔叔拉着讨论志愿,
他从抽屉里翻出早就准备好的志愿指南,书页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是过去一年里,
他偷偷做的功课。家中几乎所有的亲戚朋友,认识的不认识的熟的不熟的,爸妈都炫了一圈。
家族甚至给我单开一页族谱,这种待遇是上一世等我从未感受过的。毫不夸张,
我在县出名了。最后,毫无疑问,我报了我们国家的最高学府。去北京报到的前一晚,
爸爸翻出他年轻时的皮箱,说这是当年他去当兵时用的。箱子里有本泛黄的相册,
第一页是我三岁时举着蜡笔画的天安门,歪歪扭扭的线条里,藏着连我自己都快忘了的向往。
大学的风是新的。银杏道上的落叶会打着旋儿落在课本上,
图书馆的落地窗能望见远处的西山。图书馆三楼靠窗的位置总能晒到最好的太阳,
我把《宏观经济学》摊在阳光下,钢笔尖在笔记上划出工整的字迹。
窗外的博雅塔在初春的薄雾里若隐若现,
手机屏幕亮着刚收到的邮件——系里通知我入选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联合培养项目,
明年秋天将赴剑桥大学交换。指尖划过屏幕上“优秀学生”的评语,
忽然想起三年前那个走进考场的清晨。那时裤袋里的塑料膜硌着皮肤,
心里装的是偷来的底气;而现在,背包里的获奖证书和雅思成绩单,
每一页都印着实打实的汗水。进入这所最高学府的第一年,我几乎是用跑的。
别人在社团招新会上流连时,我泡在自习室啃完了《资本论》原著;室友在宿舍追剧时,
我对着MOOC课程的英文字幕反复暂停;就连寒假回家,行李箱里也塞满了专业课参考书。
不是不羡慕那些轻松自在的日子,只是知道自己脚下的路是借来的,唯有跑得更快,
才能让这“新生”显得名正言顺。5 自然之恋图书馆三楼的阳光总带着点偏心,
把靠窗的位置铺得格外厚实。我把《计量经济学导论》往光亮里推了推,
钢笔尖在“面板数据模型”旁顿了顿,
忽然听见身后传来轻浅的脚步声——是那种鞋底蹭过地毯的、带着犹豫的轻,
像怕惊扰了满室的书香。“这里有人吗?”声音像浸过晨露的玉兰花瓣,
落在耳畔时带着点微颤。我回头的瞬间,阳光恰好漫过书架的缝隙,
在他白衬衫第二颗纽扣上碎成金斑。他手里抱着三本书,
最上面那本《青藏高原生态变迁》的封面上,雪豹的瞳孔映着淡蓝的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