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钢钉2045年,林岚篇月尘砸在舱外服头盔上的声音,
像有人在用砂纸打磨金属。林岚的手套卡在太阳能板支架的缝隙里,
指关节传来低重力环境下特有的酸胀——这种感觉她太熟悉了,
就像第一次在模拟舱里练习太空行走时,
教练说的“你的骨头在对抗地球亿万年的引力记忆”。“还有三分钟,
月尘暴强度将达到峰值。”耳机里传来副队长老马的声音,带着电流的滋滋声,“林工,
不行就撤,太阳能板我们可以再换,人不能有事。”林岚没回话,只是咬着牙,
将扳手往逆时针方向拧。扳手的防滑纹早已被月尘磨平,在她掌心打滑,
留下一层细沙似的粉末。她瞥了眼头盔内侧的温度表:舱外121℃,
舱内循环系统正全力运转,可后颈还是渗出了汗,黏在航天服的内衬上。
这里是月球背面的“虹湾”,2045年的夏天,中国“广寒前哨站”的建设现场。
三个月前,他们的着陆舱像颗金属种子,砸进这片沉寂了亿万年的灰色土壤。
林岚是基地的结构工程师,负责所有舱体的固定与防护——说通俗点,
就是给这座未来的月球家园,打下第一根钢钉。“咔嗒”一声,松动的螺栓终于归位。
林岚松了口气,正要起身,突然发现头盔面罩上落了一层细密的月尘。
这些尘埃比地球上最细的沙漠沙粒还要微小,却带着棱角,能轻易磨损航天器的表面涂层。
她想起出发前,材料学专家反复叮嘱:“月尘是月球给人类的第一个下马威,别小看它。
”此刻,这“下马威”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厚。远处的地平线开始泛黄,
像被谁打翻了颜料盘,滚滚而来的月尘暴像一堵移动的墙,正吞噬着太阳的光斑。
林岚迅速爬回登月舱的接驳口,手指在舱门控制面板上跳跃——就在这时,
她的目光落在脚边的一捧月壤上。这捧土是她出舱时特意挖的。深灰色,带着金属的冷光,
捏在手里却轻得像羽毛。地球上的土壤里有腐殖质,有微生物,有生命的痕迹,
可这里的土壤里,只有硅酸盐、铁、钛,以及数不清的陨石撞击残留的玻璃珠。
林岚突然觉得,自己捧着的不是一捧土,而是一部凝固的宇宙史。
她从航天服的工具袋里摸出一个小玻璃瓶——这是她偷偷带上来的青霉素瓶,
瓶身还贴着“200万单位”的标签。出发前,她刚查出怀孕,医生说预产期在明年春天。
林岚笑着对肚子里的孩子说:“宝宝,跟妈妈去月球看看吧,以后给你讲这里的故事。
”她小心翼翼地将月壤装进小瓶,拧紧盖子。月尘暴已经漫到了舱门口,风声像野兽的低吼,
刮得舱体微微震颤。林岚把小瓶塞进胸前的口袋,那里紧贴着心脏的位置,
能感受到一丝微弱的暖意。“林工!快进来!”老马在通讯频道里大喊。“来了。
”林岚应着,最后看了一眼那片被月尘笼罩的大地。太阳正在尘暴后挣扎,投下昏黄的光,
让这片灰色的世界有了一点温度。回到舱内,脱下沉重的航天服时,林岚的手抖得厉害。
低重力环境下的高强度作业让她头晕恶心,胃里翻江倒海。老马递来温水:“逞什么强?
不知道自己怀着孕?”林岚喝了口水,笑了:“总得给孩子留点念想。”她掏出那个小瓶,
放在控制台的窗台上。月尘在瓶身蒙上了一层灰,但透过玻璃,仍能看到那些沉默的颗粒。
“这是……”老马愣住了。“给未来的她。”林岚摸着肚子,“等她长大,
或许这里就不是只有灰色了。”当晚,基地的太阳能阵列恢复了供电。舱内的LED灯亮起,
暖白色的光洒满每个角落。林岚坐在窗边,看着小瓶里的月壤在灯光下泛着细碎的光。
她打开个人终端,开始写“月球日记”:“2045年7月16日,月尘暴。
今天给你埋下了第一颗‘种子’,不是植物,是这里的土。它们很硬,像石头,可我总觉得,
有一天,它们会变软的。就像地球的土壤,一开始也没有生命,不是吗?”写完,
她把终端贴在肚子上,仿佛这样,肚子里的孩子就能听见月球的风声。窗外,
月尘暴已经过去,太阳重新露出脸,把登月舱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像一根扎进月面的钢钉,
坚定,且沉默。第二章:绿芽2075年,陈月篇拟南芥开花那天,
陈月的指尖被培养箱的紫外线灼伤了。她正用毛笔给花蕊授粉,
左手不小心碰到了箱壁的紫外灯管——那里的防护膜上周被运输机器人撞出了个小缺口。
刺痛感像电流一样窜上来,陈月猛地缩回手,指腹上已经泛起一片淡红色的斑。“妈!
你又不戴防护手套!”助手小张的声音从农业舱门口传来,带着点无奈,“说了多少遍,
月球的紫外线没大气层挡着,皮肤暴露一秒都危险。”陈月笑了笑,
把毛笔放进消毒盒:“戴手套没手感,授不准粉。”她低头看着培养皿里的那株植物,
嫩绿的茎秆上顶着三朵白色的小花,花瓣薄得像蝉翼,在人工调节的气流里轻轻摇晃。
这是“广寒基地”农业舱培育出的第一株开花植物。2075年的月球,
已不是母亲林岚记忆里那个只有灰色的世界——前哨站扩展成了能容纳500人的科研社区,
有环形的居住舱,有储备充足的物资舱,还有陈月负责的这座农业舱。
但要说真正的“色彩”,这三朵小白花,是头一份。“地球总部的视频会议还有十分钟。
”小张递来防护药膏,“他们要是看到你这手,又该说我们农业舱违规操作了。
”陈月往手上抹药膏,动作顿了顿。地球总部对农业舱的态度,一直像这月球的天气,
时冷时热。三年前她提出“月壤种植计划”时,反对声占了大多数:“月球有冰尘可以制水,
有太阳能可以发电,直接从地球运粮食更高效,何必费劲在石头里种庄稼?
”只有母亲林岚支持她。那时母亲已经因长期月面作业引发的骨密度问题,返回地球疗养。
视频里,母亲举着那个装着月壤的青霉素瓶,瓶身的标签早已模糊:“你看,
这土在我手里时只有灰,可它在等一场雨。你爸爸总说,我是月球的‘钢钉’,
那你就做它的‘雨水’。”陈月确实这么做了。
她和团队花了两年时间改良月壤:掺入月球玄武岩研磨的粉末调节酸碱度,
加入从地球带来的固氮菌经过基因编辑,能在低重力下存活,
再用冰尘提取的水按精确比例灌溉。失败了无数次——第一次种的小麦刚发芽就倒伏,
第二次的蔬菜因为光照周期模拟错误提前抽薹,直到这株拟南芥,在第17次实验中,
长出了花苞。视频会议接通时,地球总部的会议室里坐了满满一排人。
负责人李教授的脸出现在屏幕上,
背景是地球的蓝色海岸线——那是陈月从小在图片里看了无数次,却从未亲身踏足的颜色。
“小陈,农业舱的最新数据我们看了。”李教授推了推眼镜,语气平淡,
“拟南芥开花是突破,但成本报告显示,每克种子的培育成本相当于地球运输成本的3倍。
总部讨论后决定,终止后续实验,资源优先分配给能源舱。”陈月握着鼠标的手紧了紧。
她早有预感,却还是觉得心口发闷。“李教授,”她尽量让声音平稳,“成本可以降,
但‘能在这里种出东西’的意义,不是成本能衡量的。
您看这株花——”她把镜头转向培养皿,“它的茎秆比地球的同类短粗,花瓣更厚,
这是它在适应月球。生命会找到自己的方式,我们需要给它时间。”“时间就是成本。
”另一位专家打断她,“基地的核心任务是科研,不是开荒种地。
”会议最终以“暂停计划”收尾。陈月关掉视频,看着培养皿里的小白花,
突然觉得它们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单薄。小张叹了口气:“早知道这样,当初就不该抱希望。
”陈月没说话,起身走到农业舱的储藏室。这里堆着一些废弃的设备,
角落里放着一个旧箱子——里面是母亲留下的东西。她蹲下身,
翻出那个熟悉的青霉素瓶:三十年过去了,月壤依旧是深灰色,只是瓶身多了几道划痕。
母亲当年在月球写下的日记,她也一并带来了,其中一页折了角,上面写着:“宝宝,
等你长大,这里该有光了。”“光来了,可他们觉得光没必要。”陈月对着小瓶轻声说,
指尖划过瓶壁上的划痕。那天晚上,陈月做了个决定。她偷偷从培养皿里摘下拟南芥的种子,
藏在一个旧的实验记录本里。然后,她找到能源舱的老周,
软磨硬泡借来了一个废弃的小型实验舱——那里原本是用来测试极端温度下的材料性能的,
现在成了她的“秘密花园”。她把母亲的小瓶放在新的培养皿旁,
往改良过的月壤里撒下种子。月光透过舱体的舷窗照进来,在土壤上投下一块菱形的光斑。
陈月突然想起女儿小星昨天的视频,五岁的孩子在居住舱的重力模拟室里蹦蹦跳跳:“妈妈,
地球的草也是绿色的吗?比农业舱的灯光还绿吗?”“比灯光绿多了。”陈月当时这样回答,
心里却没底——她自己也没见过真正的草地。母亲回地球后,
因为骨密度问题一直没能再登月,每次视频都给她讲地球的春天:“有会飞的小虫子,
有会唱歌的鸟,还有踩上去软软的草。”现在,陈月看着培养皿里的湿润土壤,
突然有了底气。她掏出终端,给小星发了条消息,附上拟南芥开花的照片:“你看,
妈妈种出了月球上第一朵花。等你长大了,我们种一片草地好不好?
”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时,培养皿里的土壤动了一下——一粒种子破土而出,顶着两片子叶,
像个举着小手的婴儿。陈月屏住呼吸,看着那点嫩绿在月光里舒展。她知道,